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首页 >> 天台教观纲宗 >> 天台教观纲宗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国运之战:我的中式恐怖吓哭全球 让你当亡灵骑士,你真骑啊! 漂泊无奈的人生 诡物逃生:我能看见死亡提示 火葬场女工日记 一碗美人汤 通灵算命师 越狱喋血 穿越在恐怖片里的路人甲 命师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 天台教观纲宗全文阅读 - 天台教观纲宗txt下载 - 天台教观纲宗最新章节 - 好看的悬疑小说

第17章 第17集《天台教观纲宗》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戊二、化法四教 。 分二:初、总明设教之意。二、别明四教之相。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八页,我们讲到戊二的化法四教。

前面的内容主要讲到台宗的五时判教,就是明佛陀出世以后,他施设教法的始终,佛陀一开始怎么为实施权,到最后怎么开权显实。所以佛陀的教法当中,往往都是权法中有实法,实法中有权法,权实不二。在前面我们建立了一个一佛衬教法基础。

以下的化法四教就正式明,站在一佛衬角度,怎么来修习观照。就是,当我们在三界得一个果报时,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个果报,才是一个最圆满的态度。

在台宗的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四教当中,实际的操作,我们可以分成两块来明,就是所谓的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台宗分成两部分来观察人生:第一个,就是罪业这一块;第二个,就是心性这一块。

台宗在面对我们凡夫的罪业时,它是行布的,次第分明的,你应该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怎么做,它是一个非常清楚的差别相貌。

但是我们面对内在的本来清净、本来具足的一念心性——所谓的清净心菩提愿时,那是平等不二,没有差别的。你的清净心菩提愿跟我的清净心菩提愿本质上是一样的,虽然它的势力有强弱的不同,但是本质是一样。就好像月亮,初一的月亮跟十五的月亮,本质上一样,只是十五的月亮比较圆满,如此而已。

所以它在操作时,圆融当中要去创造行布,行布当中也要观照圆融。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我们受菩萨戒。受菩萨戒第一个要先成就戒体。就是,到了戒坛时,你要缘十法界有情无情发下三种誓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你必须要创造一个佛陀的愿力,以佛心为己心,以佛智为己智。就是,佛陀心中他的希望是什么,佛陀当然是断除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你必须以这样的一个圆融体性来安住,这个就是圆融体性。但是,你在这个戒体当中实际付诸行动时,那每个人有差别了。比如修六度,有些人重布施,有些人重持戒,有些人重忍辱,各有各的差别。

所以在整个操作当中,我们因为一念的清净菩提愿而发起了广大的妙行,最后整个行布当中又加强你的菩提愿,就产生一种善的循环,圆融带动了行布,行布又开显了圆融的功德。

也就是,当我们面对心性时,是理想化的。诸位!你面对心性时,先不要管你业障深重这件事情,要站在佛陀的角度来思考你的心性,你的心性跟佛陀是没差别的,这样你才可以成佛。但是,当你面对业障时,你要务实,要诚实地面对自己在无量生命当中累积的烦恼跟罪业,面对因缘时要务实化。

所以在整个藏通别圆四教当中,它有理想的理观的一面,也有务实的一面。当我们回光返照一念心性时,我们进入了一种生命的理想状态——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对自己是肯定的。当我们依体起用面对我们五蕴身心时,我们观察自己有如梦如幻的罪业,是一个标准的业障凡夫,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

所以,到了讲藏通别圆四教时,它每一个法门都是圆融中有行布,行布中有圆融。所以你整个修行当中,理想化的心性跟务实化的业果要同时面对,这样就构成整个台一佛衬观法,而这样的观法是让你能够快速成佛的方法。

就是,你一方面能够安住在现实的圆满心性,一方面同时能够务实地面对你的业力,这样就构成了在你的生命当中,你的进步会比一般人快,你修一,别人要修一劫。理想化带动务实化,务实化又加强理想化。你能够把这个圆融跟行布之间的相互作用搞清楚了,那你就有资格来学习化法四教。

己一、总明设教之意

我们来看讲义,这当中分成两科:一、总明设教之意,二、别明四教之相。

首先我们明,佛陀为什么要施设藏通别圆四教呢?它的实际含意是什么?我们把它念一遍。

化法四教。法尚无一,云何有四?乃如来利他妙智,因众生病而设药也。

我们先这一段。

化法四教的安立,有两句话很重要,就是“法尚无一,云何有四”。

法有两个重点:一个是佛陀自受用的法;一个是佛陀他受用的法。如果站在佛陀自受用角度来看,佛陀摄用归体,回到自己大般涅盘的心性时,佛陀一念心是能所双亡,诸相叵得,如如理生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它是一个如的境界。

所以佛陀的内心,自受用当中没有杂染相,也没有清净相,这个是对凡夫安立的。从佛陀回到自己内心世界时,一切法“如”,所以“法尚无一”。但是佛陀的大悲心从空出假、面对众生时,佛陀因为众生的差别根机——各有各的病,佛陀就开出四种药:“良由众生根机不一,致使如来巧不同。”

所以这四个法门,蕅益大师先确认这是为凡夫设立的。佛陀为了让众生面对业障时,能够从业障的角度而趋向于涅盘的功德,这个过程就设立了四个法。这是佛陀为了利他所生起的后得智,因为众生差别的病而施设这四种的法药。

我们把这四种法药做一个明,请合掌。

见思病重,为三藏教;见思病轻,为通教;

无明病重,为别教;无明病轻,为圆教。

台宗把凡夫的病分成三块:

第一块,叫作三界的见思。三界的见思,它主要是迷真谛理,这个真谛理主要还是针对我执,就是我们一直认为五蕴身心有一个我。有一个我,它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个,我们会向外攀缘;第二个,更可怕的是当我们攀缘到一个东西、一个人时,我们想要主宰它。攀缘性跟主宰性构成一个我执的相貌,因为我们去攀缘又想要去主宰,就带动我们很多的烦恼,贪爱、瞋恚、嫉妒、高慢,各种烦恼就活动了,这个就是见思病,它是迷真谛理而产生的。

第二块,是无明惑。无明惑是迷于中谛理,这个迷中谛理什么意思?就是你对于一念心性本来即空、即假、即中,本来清净、本来具足这个功德你忘失了,忘失来时路。你在三界里面打滚打久了,已经忘了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乞丐做久了,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乞丐,已经忘掉你是大富长者的儿子,这就是迷中谛理,你障碍自己心性功德的开显。

前面的迷真谛理会创造出很多烦恼,迷中谛理是里面很多珍宝你都没办法拿出来用。见思惑是属于三界内,无明惑是三界以外的,这是属于功德庄严这一块。

尘沙惑,它是迷俗谛理,通于界内的见思,也通于无明惑,它属于一种善巧方便。举一个例子。舍利弗尊者有两个徒弟,舍利弗叫某甲修不净观,叫某乙修数息观,这两个徒弟修很久都没有入道。舍利弗很疑惑,这个法药是对的,为什么没办法治病呢?到底哪里出差错?舍利弗尊者就领了两个徒弟去见佛陀。

佛陀就明知故问,问这个修不净观的,:“你以前是干什么的?”他:“我以前是做铁匠,就是把铁放在火中去烧,熔化时再把它塑造成一种器具。如果火太,我就用风箱有次第地打风,让火烧旺一点。”佛陀:“你不能修不净观,你要修数息观。你在打风时创造一种节奏感,你要修数息观。”

佛陀就问另外一个修数息观的,:“你以前是干什么的?”他:“我以前是洗衣服的,把脏的衣服洗干净。”佛陀:“你要修不净观。”

这两个法药一对调,两个人很快就成就圣道了。所以尘沙惑就是你怎么样观机逗教。尘沙惑没有自体,它界内依止见思为体,界外依止无明为自体。

就是,站在烦恼的角度,我们操作以藏通两教为主;站在开显自性功德这一块的操作,要以别圆两教为自体。不过,话是这样讲,但实际上的操作,就是台宗一佛衬思想,它是把别教判在前面,跟藏通差不多。

就是,在圆教的操作里面,它只分成权教的观法跟实教的观法。圆教就是现前一念心性的思想——清净心菩提愿,其它的都是对治,不管是藏教、通教、别教,都是在对治烦恼跟罪业为主。所以它整个操作就是把藏通别全部判作权法,只有圆教是实法,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对治如梦如幻的烦恼跟罪业,是这样一个概念。

我们这是把藏通别圆四教这种药所对治的病,做一个简单地明。

己二、别明四教 之 相 分四:初、藏教。二、通教。三、别教。四、圆教。

庚一、藏教 分二:初、释教相。二、明观法。

辛一、释教相 分三:初、解释名义。二、所诠教义。三、修行位次。

壬一、解释名义

接着我们看己二的别明四教的相貌。这个四教,它有什么样的教相跟观法?这地方分成四段:初藏教,二通教,三别教,四圆教。

我们先看藏教。藏教当中又分成两科:一释教相,二明观法。佛陀先讲它的教义,再明依止教义产生的观照方法。

释教相当中分成三段:一解释名义;二所诠教义;三修行位次。首先我们先解释名义,藏教这个“藏”字是怎么安立的。

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三藏教 —— 四阿含为经 藏 ,毘尼为律藏,阿毘昙为论藏。

三藏教简单讲就是乘教。乘教为什么叫三藏呢?

因为它有三个内涵:第一个,四阿含。长阿含、中阿含跟杂阿含,还有增一阿含。阿含就是无比法,就是一切的世间法是无法跟它相比的,这是经藏。第二个,毘尼。就是戒律,翻成中文叫调伏,调伏身口的过失,这个是律藏。第三个,阿毘昙。叫作论藏,它主要是修止观的,来对治意业的颠倒,叫对观四谛,对向涅盘。

衬三藏是区隔的,它修经藏时是一个概念,持戒又是一个概念,学止观时又是一个概念,这一点跟大乘佛法不一样。诸位!乘教它没有发愿。因为没办法会归心性,它的教法就不能贯穿,不能够“吾道一以贯之”。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大衬戒法,你学菩萨戒时难道不需要智慧、不需要发愿吗?不可能!你持戒如此,修止观也是如此。大乘止观的第一件事情开宗明义,你为什么修止观?先把这个目标搞清楚,我今发心不为人福报,不求二乘涅盘,我的目的是满足菩提心,开显我心性的功德而修止观,然后你才有资格讲到止观的修学。所以整个大乘佛法的修学,不管戒定慧,它有一个法是贯穿的,是融通的,它是次第有融通性,融通有次第性。

但是乘法不是这样,乘法没有一个贯穿,所以当它把生死的法灭了以后,它缺乏一种功能的相续,它就灭色取空,入涅盘了。这就是为什么分成三藏教,就是它的法是区隔的、片段的。

壬二、所诠教义

我们看壬二的所诠教义。

此教诠生灭四谛,亦诠思议生 灭十二因缘,亦诠事六度行,亦诠实有二冢

这两段很重要。因为整个藏教法的止观,怎么面对我们的烦恼罪业,整个理论基础就在这里。

这个地方分成两个重点:

第一个,先看实有二冢

整个藏教它在面对烦恼时,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建立在实有二冢它从实有二谛里面开展出它的生灭四谛,开展出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开展出它的事六度。我们先看实有二谛这个概念。请大家打开附表第三。

佛法修止观都是先要明白道理,就是你先把理论弄明白——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要先了解生命,才有资格谈到改造生命。因为你修止观就是在改造生命了嘛,但是你改造生命之前,先要了解生命到底是怎么一个相貌。

按照藏教的法,生命是实有二冢

我们看实有二谛是什么意思。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实有二谛 —— 此教但明人空,不明法空。故云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皆是实法;依此实法和合假名为人,人虽定无,法则实有,名为俗冢直待修人空观,断尽见思,方灭三界阴入界等俗法,复归真空,名为真冢

—— 《教观纲宗释义》 ——

在藏教的教义当中,主要是发明人空。人空就是我空,就是五蕴无我的道理。它意思就是,你的生命体有一个色法,一个色身;有一个精神状态,有感受,有思想。但是你这个身心世界,你不能主宰,不能主导,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不能主导自己的生命,你的快乐痛苦,是没有主导力的,这是第一个。

但是,它是法樱五蕴的本质跟创造五蕴的业力这些法,都是实有的,当然它这个五蕴,包括了杂染法,也包括清净涅盘的五蕴之法,都是实有的。也就是,在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当中都是实法,这个身心世界是真实的,业力也是真实的,依止这个真实的业力跟五蕴就把人给创造出来。

比方,你过去有善业,你今生就创造一个安乐的五蕴;你过去有罪业,你就创造出一个痛苦的五蕴,这个就是所谓依止业力的实法而创造一个真实的五蕴出来。

但是,在五蕴当中,虽然我不可得,但是这个五蕴当体的法是真实的,那怎么办呢?

在藏教的操作当中,它把主宰五蕴的那个“我”空掉,断除了三界所有的见烦恼跟思烦恼,把三界的果报空掉以后,回归到我空的真如,名为真谛,它的概念是这样。

简单地讲,藏教把生命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因缘果报,这些都是真的,你造业时这个业力也是真的,你得果报也是真的。什么叫真的呢?就是你不能改变。

因缘果报是真的,那怎么办呢?我离开因缘果报就好了。它不像通教,通教是把因缘果报给空掉。它因缘果报是真的,我惹不起你,那我离开总可以吧?所以它就把这个心带离了五蕴,到了一个偏空的涅盘去安住,就放下了这真实的五藴,它就不回去了。这个就是实有二谛,这个二谛是完全对立的。所以你必须要了解它的教义,才知道它为什么到最后会选择灭色取空。

当然这个教义有所不足,但是对整个大乘佛法,有它实际的意义。我们简单明一下为什么要学习藏教。

尽管藏教法不圆满,它把法当作实有,但是诸位,你别忘了这个法是用来对治三界里面的粗重烦恼的,所以站在台的思想,藏通别三教都有意义。

你可以取其精神,所谓的修而不证。我们可以学它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学它的结果——证入偏空。我们可以把它修行的过程,用来当作一种调伏对治粗重烦恼的方法,这非常好用。

所以诸位,虽然藏通别三教都有不圆满之处,但是从佛陀为实施权、开权显实、权实不二的道理,这些教法你都不能忽略,因为它对你的往生来,每一个教法都有意义。因为藏教法的核心思想建立了一个出离的概念,它把整个业力所创造的五蕴的痛苦相貌,那种没办法主宰的相貌,无常、无我、苦谛的相貌描绘得非常清楚。

所以,如果你有志于厌离娑婆,藏教这个法你还不得不走一遍。因为通教跟别教乃至于圆教都没有出离之法,因为它认为你前面已经有了。当佛陀讲通教时,他假设你已经经过藏教法门的洗涤,已经用藏教法洗过一次了,所以佛陀才讲通教。当佛陀讲别教时,佛陀是假设你已经经过法空的洗涤,法执消灭了,佛陀才讲别教。所以你忽略了藏教,你这个人生就有缺块了,你的出离心就不够了。

诸位!你看看净土宗祖师的操作,尤其是近代的蕅益大师、印光大师,他们对于藏教法的操作是建立了一个明显的出离概念——就是厌离娑婆。虽然它的教法是对立的二分法,它的缘起法跟空性法是对立的,这个我们可以保留,但是它实际操作四谛十二因缘时,把人生的苦讵—无常、无我是非常清楚地描绘出来,所以这个地方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我们看第二个业感缘起。

二、业感缘起 —— 如前所,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各多差别。如是差别,由谁而生?颂曰:“世别由业生,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业,所作谓身语。”

—— 《俱舍论》 ——

在《俱舍论》,“如前所”,前面讲到六道众生,、人、畜生、饿鬼乃至于种种的地狱,他们各有各的果报,这些有情世间,有他的正报的世间跟器世间的依报,各多差别。这么多的因缘果报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凡夫和外道是因缘果报很简单,那是我创造出来的。按照凡夫跟外道的思考模式,就是我前生去造了一个业,造业后死掉,也是由我去承受由前生引来的果报。比方,我前生住了一栋房子,可是这栋房子破了,但是里面的人还在,我就把这栋房子放弃了,来到了今生的房子。

所以轮回,按照凡夫的思考就是,轮回只是换一个房子,自我意识是没有变的。就是前生的我跟今生的我,是同一个东西,凡夫是这样的一个常一主宰的概念。到了佛陀的藏教,否定自我概念,认为这个我是不可得的。我是不可得,外道就质疑了。我们是有这个我去造业,也是由我去得果报,你我不可得,那因果怎么建立呢?没有我,那谁造业,又谁得果报呢?

佛陀就,“世别由业生,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业,所作谓身语。”就是,其实这个果报不是你创造出来的,是业力招感的。就是你前生有一个打妄想的心,刹那刹那的心识在活动时,就造作了刹那刹那的业力。当业力成熟时,就得一个果报,而你用现前的心去受用这个果报。所以这整个当中都是由业力来主宰,不是由我来主宰的。

这个业力的形成,包括思跟思所作。这个思指的是意业,思所作就是身口二业。

我们把这个思跟思所作解释一下,我们看下边这个讲表。

按照藏教的缘起观,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业是怎么来呢?有两个:

一个是思业,这个思包括你内心的审虑跟决定。你开始在那个地方思考,要不要做,应该怎么做,慢慢经过你长时间思考以后,你下定决心了,到下定决心时,这个意业成就。从审虑思到决定思最后产生动发胜思,这个意业已经达到一种强大的力量,足以去推动身口的工具去造业,这个时候就形成业力了。

诸位!按照声闻饶法,第一个,你只有内心的活动是不能构成业力的。第二个,你只有身口也不能构成业力,因为你没有思业。比如你在开车时压死很多蚂蚁,你造这个业没有经过你的思考,不是故意的,这个在业力也不能成立。所以业力要成立有两个条件:第一个,要经过你的思考,要经过你的意志的决定,我要这样做;然后付出行动,这个业力就成就了。

这个业成就以后,它有两个情况:一个是有漏的生死业;一个是无漏的涅盘功德。有漏业就是用一种攀缘心,由自我意识发动的攀缘心,想要去主宰一切的法而产生的,这判作世俗冢

无漏业为什么通于真谛跟俗谛呢?我们解释一下。因为我们凡夫在修无常无我观时,是带妄修真。在藏教里面,他没有安住真如,没办法称性起修,他只能够带着妄想,站在妄想的角度去修真。就是,他利用打妄想的心去思惟法义,思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他这样思考时,是带着妄想,还是一种攀缘心,所以就着他的因地是世俗冢

但是这个世俗谛有个好处,它有一种通向涅盘的力量,所以就着未来来,它是真冢但是就着没有成就之前,它还是判作世俗谛,它只是随顺于涅盘的世俗谛,它是这样安立的。

这个地方就构成了藏教的业感缘起。首先我们在谈藏教业感缘起时要有一个概念,衬业感跟大衬业感有很大的不同。衬业感,它的业一旦创造出来以后,就没办法改变了,乘就是定业不可转。

所以你看衬戒律,如果是受持衬戒律,破了杀盗淫妄根本戒,纵忏不亡,不可以忏悔了,你怎么忏都没有用,因为这个业已经被你创造出来了。衬法是实有二谛,它这业是实有的,是有体性的,所以衬业感缘起它这个业是独立存在的,所以纵忏不亡,不能改变。

大乘佛法的业感思想认为业力是你的心创造出来的,最后它跑哪里去呢?它被你的心识——一个潜在的意识——第八识给摄受了,这个地方就有差别了。既然业力是被心所摄受,而第八识的心态是受第六意识的熏习,所以往往你一念的善念会改变你的业力。

你看古代很多的书上记载,他本来业障要现前,寿命要结束了,他一念的善念,生起慈悲心去帮助众生,欸,业转了!大乘佛法没有定业这个概念,因为大乘佛法的业是被你的心所摄受,心是刹那刹那生灭,业力当然也是刹那刹那生灭。

乘佛法的业是独立的,所以你造了业以后,事后怎么起好的心态,怎么忏悔,完全没用,因为它是独立存在的,定业不可转。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阿含经》讲到目犍连尊者的公案。目犍连尊者的神通不可思议,他最有代表性的神通力就是降龙。是在一个大山头有条毒龙,这条毒龙脾气暴躁、瞋恚心强,堕入毒龙,但它过去曾经广修善业,福报很大。它的身体能够绕山七匝,尾巴还能够延伸到大海的对边去。

阿罗汉有时候要回到精舍结夏安居,到佛陀精舍时会经过山头,他用神通飞过山头。毒龙不喜欢别人从它头顶上飞过去,它就生气喷毒气。

虽然阿罗汉有无量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他能够保护自己,但是时间久了以后,阿罗汉想这也不是办法,我们从山头飞过去,它老是向我们喷毒气,这件事得想个办法处理一下。

所以诸大阿罗汉结集了以后,就去找佛陀:“我们拿它没办法,我有神通,它也有神通。”佛陀就派目犍连尊者,你去把这条毒龙给降伏了。目犍连尊者先把自己的身体变成一条更大的毒龙。那条毒龙能绕山七匝,目犍连尊者变的毒龙能绕山十四匝,绕十四匝以后尾巴又延伸到大海,而且穿过大海到海的另外一边去。

这个时候,先让毒龙产生一种敬畏之心,毒龙虽有敬畏,但是它不皈依,还不信服目犍连尊者。这个时候目犍连尊者把自己变化成毒龙的身体收起来,再变成一只虫,飞到毒龙的头上,由眼睛进去后从鼻子出来,再由鼻子进去后从嘴巴出来。

诸位!两个都有神通的人一接触,其中一个人能够主宰对方就表示神通力比较高明,所以毒龙拿目犍连尊者没办法,知道这个阿罗汉神通比它高明,就佩服他了。就:“大阿罗汉!你别捉弄我,我皈依你好了。”目犍连尊者:“你不要皈依我,我们去皈依佛陀。”目犍连尊者就带着毒龙回到精舍去拜见佛陀。

毒龙拜见佛陀时不能现毒龙身,不恭敬,就变成一个年轻饶相貌,随着目犍连尊者回到了精舍。回到精舍以后,佛陀简单地开示后,就请毒龙变现的年轻人在旁边坐着。

坐了没多久,波斯匿王带着他的眷属来跟佛陀顶礼,请佛陀开示。所有人看到国王到了,都站起来,但是毒龙高慢心很重,福报又大,并没有站起来。波斯匿王跟佛陀顶礼、慰问以后,心里就不高兴:这个年轻人怎么对我这么不礼貌?好歹我是国王,普之下莫非王土啊!改看到他,我得惩罚他。这条毒龙有神通,他心里想:你想惩罚我,我还想惩罚你呢。这时波斯匿王走了。

走了以后,毒龙变现的年轻人就找个借口跟佛陀告假,也跟着走了。佛陀把目犍连尊者找来,:“你现在赶快去救波斯匿王,波斯匿王有难。”

果然波斯匿王要进皇宫之前,毒龙已经在前面等他了,并将大石头像雨般地落下,准备把波斯匿王跟这座皇宫夷为平地。这时目犍连尊者赶到,把毒龙变的石头,化成饮食、衣服、香花掉下来。

波斯匿王心想:哎呀,我刚刚跟佛陀顶礼,这个果报就这么殊胜。他起大欢喜心,就拿了一部分衣服去供养佛陀。感谢地:“我今跟佛陀顶礼,就得到这么多的果报。”佛陀:“不是,是毒龙要害你,目犍连尊者救了你。”这次以后,毒龙才真正服气,皈依佛陀。

目犍连尊者的神通力能够降伏毒龙,但是他晚年时,发生了一件事情。有一他在山中打坐时,一群执杖外道拿了木棒跑过来,目犍连尊者知道,对他来这是不吉祥的事情,就用神通力飞到另外一座山头。过几以后,执杖外道又跑到这座山头来,如是三次。目犍连尊者知道他的业要结束了,已经跑不了了,就选择接受过去的业力。

所以目犍连尊者最后是被执杖外道打成肉酱,佛陀叫舍利弗尊者拿着衣服把他的肉包起来,拿到佛陀的面前。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把这个肉酱变成一个身体,向佛陀告假以后才入了涅盘。

这种公案在《阿含经》里面处处皆有,业力不可思议,定业不可转。所以,首先我们要知道,在整个衬思想里面,业力一旦创造了以后,它是离开了一念心独立存在而且不可改变,这是它的一个实有二谛所开展出来的业感缘起,这个业感缘起就开展出四谛十二因缘。

我们再看第三个,生灭四冢

生灭待会再解释,我们先解释四冢

衬修学,基本思想是从我空的思想安立一切的缘起。就是,一切法既然无我,没有主宰者,那么这个世间的因果跟出世间的因果是怎么安立的呢?

佛陀就讲出苦集灭道。因为苦集二谛,安立了世间的杂染因果;因为灭道二谛,而安立了出世间的清净涅盘的因果,就不需要影我”来安立。

我们看第一个,苦冢

一、苦谛,三界二十五有果报色心,并是三相有为之法。

苦谛,这个“苦”是逼迫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在逼迫我们呢?

在藏教的思想认为,我们整个三界的果报,二十五有就等于三界,这个身心世界它的一种三相的流动,就是逼迫。哪三相呢?

你的生命体有生相、异相跟灭相,没有住相。因为你的生命是动态的,住是个假名,没有实质意义的,因为流动,所以产生逼迫。

这个苦谛跟我们一般思惟的痛苦这种概念不一样。我们一般的痛苦就是,欸,这个人没饭吃了,没有衣服穿了,或者三恶道的刀山油锅,这叫痛苦。当然这是痛苦的一部分,叫苦苦,但是佛陀讲苦谛,是指的一种无常迁流之苦,就是你的身心世界它不是静止的,它老是在动,刹那刹那的生,刹那刹那的灭,也就是,它是一种不安稳的现象。

所以你看很多人,他福报很大,就是没有安全福其实没有安全感是正常的,因为三界果报的本质,本来就没有安全感,是流动的。所以这个地方跟我们追求快乐是严重地冲突,因为所有的快乐必须安稳,我们希望快乐今有,明有,后樱你看我们为什么不追求彩虹?彩虹很漂亮,因为我们知道它不长久。

所以当我们追求一个快乐时,我们是假设它是长久存在的。当我们去追求一个名利或者追求一个眷属时,我们是假设它是经常存在的、恒常存在的,所以我们才去追求它。

事实上,经常存在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所以佛陀的苦谛是通于三界的,就是,你只要没有离开三界,你的生命就永远受着业力的主导。业力今要你投生到美国,你就得乖乖去美国;它来生把你丢到非洲去,你就乖乖地做非洲人;来生再来,变成一条狗,你就乖乖地去做狗。

所以在三界当中,你没有一栋房子住,就是“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就是,到底我来生去哪里,未来是怎么样,充满了变数。佛陀讲这个无常之苦,就是像一艘船,这艘船一直在跑,但是开船的人已经不在了,这艘船没有办法控制了,可是大家还在里面唱歌跳舞。这艘船已经开到暗礁的浅滩了,它迟早要撞上石头,只是不知道哪一撞到而已。

所以我们在三界得果报时,我们果报体是经常变来变去,让我们对未来的生命充满了不确定的不安全感,这个就是苦冢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喜欢天台教观纲宗请大家收藏:(m.xspsw.com)天台教观纲宗闲时书屋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雪上情缘 魔女的箱庭笔记 极品千金不好追 重生娶了清纯初恋后,再度发家致富! 快穿:我一天48小时卷死男女主 开局召唤黑影兵团,吞噬海贼王世界! 火影之秽土复生 捡到一棵摇钱树 凤鸣令·夫君不好惹 我乃茅山大师 少主十三宠 京港婚事 玄学小祖宗,我有五个顶流侄孙孙 解石迷踪 京剧猫墨染余烬 开局签到武当山 吻上你的心 南洋小道士 穿越之农女喜良缘 快穿之主神疯了
经典收藏 阴孕,萌宝来袭 重案组不养闲人 最后一个赶尸人 身后有鬼 漫画尸 冰棺女尸 惊世悬案 我老公是古曼童 遵命,女尸大人 亡灵入侵 阴墓阳宅 我在火葬场那些年 禁地怪谭 夫君,别这样 致命供体 阴魂贴吧 在家道士 LOL之撞邪主播 我的灵界男友 白夜行
最近更新 穿越在恐怖片里的路人甲 宿舍求生,我被拉进了管理群 规则怪谈:开局发现家人是诡异 盗笔:大佬?不,是死的太多 天命神算 僵尸:人在任家镇,成九叔师兄 诡异修仙:我真不是邪祟啊! 偃偶 养尸改运: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两千怎么算? 赶尸匠之九章断龙庭 我开一家了事堂 我非池中物 开局千亿鬼币:在惊悚世界做大佬! 地府往事我当鬼差的那些年 华夏鬼故事合集 御鬼者传奇 Backrooms后室探索笔记 盗墓:我炼化古神残躯 无限:恐怖电影院从釜山行开始 盗墓:青铜门走出的永生者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 天台教观纲宗txt下载 - 天台教观纲宗最新章节 - 天台教观纲宗全文阅读 - 好看的悬疑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