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首页 >> 天台教观纲宗 >> 天台教观纲宗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灵异志1 规则怪谈:开局一个工具箱 玄门大佬一掐指,京圈连夜改族谱 为怨 无终倦意 漂泊无奈的人生 我钓鱼佬,怎么成道家天师了 跟着二师叔除妖捉鬼的那些事 我在妖魔世界以杀证道 大妖三千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 天台教观纲宗全文阅读 - 天台教观纲宗txt下载 - 天台教观纲宗最新章节 - 好看的悬疑小说

第15章 第15集《天台教观纲宗》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这堂课,是针对前面所的五时的判教跟化仪四教这两个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作一个总结跟研讨。

台的教观开展出来的体系,是一个广大的五时八教的体系。就着我们学习的角度来,我们把五时八教分成三大部分:一个是五时的判教;一个是化仪四教;一个是化法四教。

五时判教,这一部分偏重在教法这一块。就是佛陀出世以后,佛陀的法是以什么方式来法的?他的施设教法是怎样的一个始终?

化法四教偏重在观。就是,佛陀您讲了那么多的法,您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佛陀的根本在于智慧,因为佛陀认为,所有的过失,就是你愚痴,自己起颠倒,作了错误的判断,对人生产生错误的解读,你才会起烦恼。

所以问题点在于你的智慧不足,佛陀出世就是告诉你,你怎么去了解人生。因为众生根机的不同,佛陀分成四个阶段来宣如何解读人生,藏、通、别、圆四教,有表层的认识,有深层的认识,有圆满的认识。所以藏、通、别、圆四教,其实就是一种观照,透过一种止观的力量,慢慢地去改造你过去的颠倒想,所以这个化法四教是偏重在观法。

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是通于教法,也通于观法,它是讲佛陀表达的善巧。比方化仪四教,如果跟五时判教结合,你看它的顿渐,就明了五时判教的一个次第。

佛陀出世是三阶段法。先讲大法,作为一个大富长者,佛陀对所有众生显出他无量的珍宝,“演大教,华严。尘刹海,现宝莲。”佛陀是直接开显他无量的功德庄严,来摄受这些大乘根机已经成熟的菩萨,这是顿教法门。

第二个阶段,佛陀开始把他的珍宝收起来,现出一个乞丐的样子,陪着众生流转,现出了所谓的丈六比丘的应化身,跟我们生活在一起,从日常生活当中,告诉我们怎么去了解你的问题在哪里,就是佛陀施设了权教法门——阿含、方等、般若。

第三个阶段,等到时机成熟了,佛陀就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把佛陀的真实义讲出来。

所以这个顿渐跟五时合起来,就是别五时的概念。

秘密不定如果跟五时结合在一起,那就是通五时。佛陀讲顿教时,有渐教的方便门在里面;佛陀在讲渐教时,他偶尔也会参杂一些顿教的思想,就是顿中有渐,渐中有顿,互含互摄。

从五时跟化仪四教结合,就开展出别五时跟通五时的整个佛陀一代时教。所以从别五时跟通五时这两个角度看进去,我们就知道佛陀当初的法方式。

我们今所要研讨的就是这一块,佛陀是怎么施设方便的,方便结束以后,又是如何来作一个收尾,开始讲出他内心的本意。

今的主题,我们在网络班,收集了六大主题来跟大家作研讨,也是像过去一样的规矩,学人先作一个简单地论述,每一个主题论述以后,诸位有问题的,可以针对这个主题再提出来讨论。

我们先看第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有关于法脉传常

【学员提问】弟子请益师父,在台法脉传承当中始于龙树菩萨,到了慧文禅师,依《中观论》而开了空、假、中三观,但真正融进法华思想的,则始于慧思禅师。弟子想问三个问题:

第一,台宗融进法华思想是客观的必须,还是祖师个饶偏好?

【师父答疑】我想,作为佛陀,佛陀的法,那是“佛以一音演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因为佛陀的功德是很全面的。佛陀灭度以后,祖师们就必须要承担弘法的家业,但是这边有个问题,祖师不能代表佛陀,因为祖师是一个因地的菩萨,佛陀是一个果地的佛陀。作为因地,他就有一些个饶偏好,因为他还在因地。

所以台宗从它因地的偏好,从它的切入点可以看得出来,是从一心三观切入的——它的学佛态度。一心三观,在整个佛法是很高的层次,等于是直接契入佛的知见。也就是,如果从佛法破妄显真的次第,它已经是远离破妄,直接显真。

从祖师的个人偏好,一心三观这种圆顿止观,其实它能够选择的经典,跟它相应的只有两部:一个《华严经》,一个《法华经》。从他个饶喜好来,能够跟一心三观相应的,只有法华跟华严,当然包括涅盘。

但是从他受用的摄受根机,为什么台宗选择了《法华经》呢?因为《法华经》的一佛乘思想是因地的,它偏重在内观的一种思想的准备;《华严经》一佛衬一心三观,偏重在外修,它是在六波罗蜜里面历练,这两个完全不一样。

所以《华严经》的一心三观,比较难做到。作为台的祖师来,就着未来的弘传能够加被更多的根机,他选择《法华经》是有道理的,因为《法华经》的一佛乘,是因地的一佛乘。就是,这种思想可以跟任何的法门结合,它可以跟净土法门结合,可以跟密教结合,可以跟持戒结合,也可以跟布施结合,所有的结合都会让每一个法门更加殊胜,更加圆满,因为它因地有互相的包容心。

所以整个台宗,从一心三观结合《法华经》,有祖师个饶偏好,也有他客观的考虑,因为他考虑到法华的机比较广。这是第一个问题。

【学员提问】第二个问题,台宗未融进法华思想之前,慧思禅师以前的台法脉,是否有所欠缺?

【师父答疑】台宗的两位祖师,慧文禅师、慧思禅师,其实我们可以看前面的介绍,他的整个观法很强,但教法是有所不足的,就是他们偏重自修的。台宗的教法一直到智者大师这一代,第三代以后,才整个开出了五时八教。台宗假设没有智者大师,台宗的教法的确有所不足。就是,一心三观它的境界太高了,如果我们今没有透过五时八教来学习了解,能够上去的人太少。

比方禅宗。禅宗的观法也是很深,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不跟你讲怎么调伏烦恼,它认为这些都是“犹是阶下汉”,那是凡夫做的事情,它直接契入佛的知见,佛的思考模式。但这有个问题,没有一个完整的教法,体会的人就很少。你问禅宗:“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什么是佛陀真实义?”“喝茶去!”“吃饼去!”你喝茶去,能够体验到佛陀的真实义?你茶喝完了,就能够了解吗?少数。

所以禅宗到最后传承时,有个问题出来,蕅益大师的,错认消息。就是以心印心,他直接用他觉悟的心,来印证你这个颠倒的心,他没有透过教法的一个过程,直接以心印心。如果祖师在,可能好一点,但是人在法在,人去法亡,祖师不在时,弟子们只学祖师的表面,就很难了解祖师真实义,只是学祖师的身、口二业的动作。

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有一个禅宗祖师,他师父一辈子就不讲话,就指这样子:“一!”但这个“一”是什么意思?很多种解释方法,是吧?到弟子的时候,他也指“一”,但是他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所以禅宗的传承到最后,就错认祖师的意思。

比方,我们今,在十层楼有一个摩尼宝珠,你要拿摩尼宝珠,必须要用神通力飞上去,但是有神通的人毕竟少数。如果有个人在中间盖了十层楼梯,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慢慢地 step by step(一步步地)走上去,这样子,这个摩尼宝珠就可以大家分享了。

一心三观这个“道可道,非常道”,本来就是每一个人实修印证的东西,没办法言的。但是伟大的智者大师,他就能够让我们一个颠倒妄想的凡夫,透过五时八教的学习,从第一阶,慢慢地趋向一心三观,这就是教法的可贵。即便祖师不在,你只要按照这个系统学习,这个教法就有个引导力,能够把你颠倒妄想的心,慢慢带入祖师的真实义。教法就有这个好处,它能够依教起观。

所以,假设没有第三祖智者大师的出世,台宗的一心三观,只有少数人可以受用,所以这个地方的确在教法上有所欠缺。

我们看他的第三个问题。

【学员提问】台宗最初的观法是一心三观,跟《法华经》的思想结合以后,成为一佛乘,请问师父,一心三观跟一佛乘有何关系?

【师父答疑】一佛衬范围比较广,一心三观是一佛衬核心思想。就是,一佛衬核心思想是一心三观,但是一佛乘它是用一心三观来统摄所有的方便门。

比方《阿含经》、方等、般若有很多破妄法门,怎么调伏烦恼,这些法门都是属于一佛乘。一佛衬范围比较广,它是以一心三观为主轴,但是融入了四念处、缘起性空这种调伏门,所以一佛橙于是整合了整个方便门,一心三观是它的核心,它是用一心三观来整合整个方便门,构成一佛乘。

如果对治法门是珠子的话,一心三观就是中间的线,它把它们成功地串起来。假设你没有学一心三观,你的修行是片段的,你拜佛时是拜佛的思想,念佛时是念佛的思想,持戒时是一种持戒的概念,你的修行是多元化的,但是你找不到早上的拜佛跟晚上的念佛以及中午的持咒,它们有什么关系,这样子修行是一个多头马车。

你学过一心三观以后,有什么好处呢?你能够从白到晚上的修行,把它整合起来,它是一条线的,“吾道一以贯之”,就构成一佛乘了。所以你不修一心三观,你的修行就是片段的,就是心力分散了。

我们把心力放在学佛的时间本来就不多,而你又不集中心力,你这时东边放一点心力,南边放一点心力,你的修行就很难成就了。所以一佛衬好处,这个“一”它不是一个数目,它是一个概念,就是它能够成功地把你的修行整合起来,它是一条线的。有关传承,就是台宗的理念,从一心三观这个中观的思想,一心三观慢慢结合《法华经》以后,提升到一佛乘,然后开立了五时八教,这就是我们的传常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有关法脉传常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大概历代的祖师在安立宗派,都是先有观法再有教法的。为什么呢?因为修行一定是“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他肯定自己走过了,才有资格安排教法的。不像学者,就是从语言文字上去比对,找出什么结论出来,但是他自己不见得走过。祖师,所有的宗派要安立教法,一定先有观在前面,他自己走过了。慧文禅师、慧思禅师已经成就圆教的分证位,乃至于相似的六根清净位,然后再设立教法。

但是,我们凡夫在学习刚好相反。我们是先学习教法,再学习观法。祖师设教是先观后教,凡夫学习是先教后观,是这样的差别。

第一个主题没问题,法脉传常

我们看第二个主题。

【学员提问】师父在讲授业感缘起时,举出一个公案,目犍连尊者的母亲堕入饿鬼道,尊者给她饮食,当下变成火焰,这里强调的业力是个饶招感,别人是无法取代的。但之后尊者供养十方僧众,从而使母亲脱离饿鬼道。为什么尊者所修的功德,可以改变母亲的业报呢?

【师父答疑】这个地方,我们来看看讲义好了,看看讲义可能会引发大家的回忆。

我们看看这个地方的讲义,是来自于“修学宗旨”。我们看讲义第六页,讲到有三种缘起:业感缘起、赖耶缘起跟真如缘起。佛教讲缘起,最基本的就从业感,“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我们生命的差别是由业力决定的。

我们看尊者这个公案。他在帮母亲消业障,采取了两个方法:第一个用神通力。他用神通力把饮食拿到母亲的地方,加持他母亲,希望藉由他的神通力,让他母亲能够吃下这个饮食,但是失败了,因为业力不同意,业力把她的饮食变成火焰。

尊者后来去请示佛陀,佛陀教他改用回向力,你不能用神通。后来他供养大众僧,把功德透过他至诚的回向,就是把他的福德力回向给她,就比如她这里面的水是脏的,但是你把这个清净的水放进去,就稀释了她的罪业。回向有一种灭罪生善的功能,后来他母亲就吃到饮食了。

这明什么呢?佛教的因缘观,你不能从结果上去改变,它主要是要强调这个。他的贫穷,他的痛苦是有他的业力,你不从因地的业力去改变,而直接用神通力去改变他的贫穷,这是不对的。

就像《摄大乘论》讲到菩萨的功德,有人就提问了,他,菩萨有无量的功德,就是他把手伸出来,他过去的六波罗蜜可以雨无量珍宝,珍宝就像下雨一样出来。世间上贫穷人这么多,观世音菩萨您可以行行好,用您的手到非洲的地方一放,下很多的珍宝、饮食下去,可以救拔很多非洲的人,您为什么不做呢?

不可以!“有情界周遍,具障而阙因,二种决定转,诸佛无自在。”就是,众生他缺乏那个因地时,诸佛没办法。如果你本身有福报力,只是缘缺不生,那么佛菩萨用神通力来激发你的善业,让你的善业早一点出来,就是你的善业的 schedule(时间表),本来是下辈子得果报的,佛菩萨用神通力让你变好了,那是因为你的因地具足。如果你没有这种因地,佛菩萨不能改变这个事实,他不能创造一个因地。

所以,“具障而阙因,二种决定转,诸佛无自在。”不要尊者目犍连,就是佛陀都不能用神通力,让一个饿鬼道的众生直接变成到上去,不可能!除非佛陀为他法,改变他的思想,让他忏悔。生命不能从结果上改变,主要的在这个地方,因为你的主宰,业感缘起的主宰是业力。

比方一个苹果它长出来不甜,你要改变它的种子,它的过程,诸法因缘生这过程很重要。可能这个种子的品种有问题,可能你栽培的过程方法有问题,你要改变它的过程。所以佛教是不能用结果来改变的,不可以!神通在业力的面前是不得自在的,就是这个意思。

业感缘起,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请。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弟子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个回向可以令结果改变呢?它的方法是怎么样?可以请师父解释一下吗?

【师父答疑】是的,这是很深的道理。其实业感缘起,是比较不能解释回向的道理,包括赖耶缘起都没办法解释回向。就是,我阿赖耶识的业种子,是我的前七识去熏习,它才会有,怎么你阿赖耶识的善业,能够跑到我的阿赖耶识?从赖耶缘起也不可以,对不对?

所以在《宗镜录》上,诸佛的神通加持力,凡夫的回向力,唯识学是不能解释的,那《阿含经》更不能解释,只有真如缘起可以解释。这叫不思议熏习,因为真如缘起的特点,就是每个众生有他差别的业缘,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念清净离相的心性。就是,我的善业回向给你,你可以得到七分之一,对不对?那表示什么?表示众生跟众生之间,一定有一个相通点,才可以把我的业回向给你。

整个缘起当中,业感缘起的问题在哪里?业感缘起就是,这个业造了以后,到底去了哪里,它不解释,就是它没有用心识来摄持这个业力。所以业力变成不可改变,就是你的心态不管怎么变,业力不可改变了。所以业感缘起思想的不足,就是你造了业,在《阿含经》里面,造了重罪,它是不可以忏悔的,在业感缘起是不能忏悔的,因为你业造了以后,它只有业决定,你这个业就存在法界了,你怎么忏悔?你不可能回到过去。

但是赖耶缘起就比较好,你业造完以后是跑到第八识去了。第八识它受前六识的熏习,你第六意识有所造作,第八识它能够不思议熏,不思议变,对不对?你造了以后,第六意识马上忏悔,这个时候折损第八识的业力。所以从大衬角度,所有的罪都可以忏悔,造五逆十恶都可以忏悔,因为业力是第八识摄受的,而第八识正受到前六识的熏习,对不对?

那回向呢?连唯识都不能解释,只能用真如缘起。因为十法界众生,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真如是共通的,在真如当中是无眼、耳、鼻、舌、身、意,它是没有业力,没有妄想,没有生老病死的。虽然我们现在活在妄想,但是心性没有失掉,所以他可以回向,叫作真如内熏。

就是透过真如的熏习,比如,我们不要讲回向,你看我们实际的例子。有些人离家很远,过年时,你在这个地方遥念家乡的母亲,她会感受得到。你忆念母亲,她为什么感觉得到儿子在忆念她?她有某种特殊的感动?这样子,你从业感缘起当然没办法解释,从唯识的角度也没办法解释。我忆念我的母亲,我的心在我第八识里面活动,我的第八识跟我的母亲第八识,是独立的个体,对不对?那也只好用真如来解释了。

感应道交,神通加持,功德回向,都只能够用真如的缘起,因为它们之间有共同的平台可以互通,是这样子的。但是神通不能改变生命的结果,这个是所有缘起都解释不通的,连业感缘起都解释不通。

如果,你有业障,某一个上师帮你加持,你真的好了,其实是你自己有那个善根力。作为一个上师,他只是把你的善业,先提前调动出来而已。台湾以前有一位在家女众居士,她得到癌症,到印度去找一个上师帮她加持。这上师入定观察,我可以让你的癌症好,但是你来生还要得一次癌症,因为他不能把业消掉。他把你的业怎么样?那个 schedule(计划)把它往后延了,看你要不要嘛。后来这位台湾女居士,她选择还是算了,今生受了就算了,她就回来了。

所以,没有一个人可以进入到你的内心世界,去改变你的业力,不可能的!他只是作一个调整,他用神通力把你的善业先调动出来而已,不能改变,除非你自己要改变,你从内心改变可以。就像蕅益大师的,当一个人做梦时,没有人可以进入梦境去改变你的梦境,除非你自己醒过来。就是佛陀只有法来启发你的觉悟,你自己想要改变,才可能改变。

关于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诸位!你基本的正见,就是,任何的改变只有源自于你自己的心态,不可能外来,这是基本佛法。佛教的因缘观绝对是不能心外求法,就算外在的因缘让你改变,那也是刚好你有这个业力,你的善根也成熟了,别人只是一个助缘,激发你内在的善根而已,那是凑巧。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弟子想知道,每个饶真如都是一样的吗?真如是只有一个吗?用真如来解释回向,我认识这个人回向给他,就会比较有感应;如果我不认识这个人,回向就不一定感应。

【师父答疑】对!对!对!你跟他因缘深,也有关系。因为它受熏。什么叫受熏呢?真如它不是独立的,真如缘起就是,真如的体性是平等的,但是它受前六识的熏习,所以一旦讲受熏,就有因缘的浅深差别。你不要凡夫跟凡夫,你看,你跟佛陀之间也是真如缘起,对不对?但是你想,你对佛陀忆念得深,佛陀对你的加持力也比较深,这是事实,是吧?

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你跟佛陀没有缘,佛陀没办法救拔你。你为什么要念佛?就创造一种因缘而已。

【学员提问】那弟子的理解就是真如是一个,我们跟佛陀的真如都是一样的。

【师父答疑】它不能一个,因为它遍满法界,就是除了真如以外都没有东西了,你不能它一个。你它一个,好像一个以外,另外还有什么东西一样,它是周遍法界,是一个“如”的境界,它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它是一个“如”的境界。

【学员】那分别就是在这个一念,就是在前六识的分别?

【师父】因为真如它会受前六识的熏习,而不思议熏,不思议变,它会现出作用来。它虽然清净本然,但是你去熏习它时,它会产生差别的因缘果报出来。

请。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师父,我们在一开始,学习业感缘起的道理时,我们是认为业力跟因果,是把它作很坚固的想法去想……

【师父答疑】是的,刚开始是的。

【学员提问】……很谨慎地看待这个。可是我们在谈到真如缘起时,师父常常提到,要站在本来没有业力的角度去忏悔业障,这两者思想之间,其实有蛮大的落差。因为我们一开始深信因果,但是现在听到这个真如的教法,却要把它观成是不真实的,这两者之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里面,怎么样从业感缘起,然后慢慢转化到真如缘起,这过程里面,有没有一个次第的学习或观修的方式?另外一个问题是,业感缘起跟真如缘起这两个思想,怎么样把它融合在日常生活中?用的时候,什么时候我们应该加强业感缘起的思想,什么时候我们应该加强真如缘起的思想?谢谢师父!

【师父答疑】这问题其实问得蛮不错的。就是业感缘起跟真如缘起,一个是现实化的思考,“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真如缘起它就不讲业力了,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只论觉悟,不论业力。

在操作上,这个就讲到一种圆顿止观跟次第止观之间交互作用。就是站在对治烦恼,从灭恶的角度,你要强调业感缘起。在远离过失这一块,你要用业感缘起的思考。因为,诸位!所有法的施设,就是在对治你的毛病。

我们这样讲好了。当我们因地时叫修法,对不对?但是你成佛时,所有的法会自己消失掉。就是,当你这个法把毛病治掉以后,佛法会自己消失掉。所以成佛时,是无有少法可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就好像,你要到彼岸时要坐船,但到彼岸时,你不可能再背着船。

所有的法都是对治毛病。你面对烦恼习气时,要告诉自己,“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造了业很难改变,一定要付出代价。所以当你在面对要造作恶业时,你要用业感缘起来提醒你,这个业造了,它就永远地存在法界,谁也动不了,你就必须要为这个付出代价,以此来警惕自己,减少身、口、意的过失。

但当你要修善,尤其是要改变生命时,你要告诉自己,“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你可以重新塑造,过去不等于未来。过去的你,虽然深受业力的束缚,深受烦恼的障碍,但是从真如的角度,这些都是如梦如幻的。

所以当你要求突破时,要站在真如缘起的角度来看事情,过去不等于未来。昨的你虽然业障深重,但是明的你,可能会变成功德庄严;虽然你造了那么多业力,但是你是可以带业往生的。为什么?因为心性里面本来就没有业力这个东西,它是熏习所成的一种幻相而已,它有假名、假相、假用,但是没有实体。

所以这个法门操作得当,这个法门就是甘露;如果相反,你造罪时告诉自己没事,清净本然,那就醍醐变成毒药了。这个就是古人的,佛陀讲这个话本来对你来是加持的,结果你弄错了,变成一种放逸的借口,那就惨了!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就是你要用对药。明明你已经是感冒了,已经是寒病了,你又吃冰水,那你就做错了,不能怪药错,是你自己操作错误。

诸位!你要对治烦恼,用越低阶的法就对,越低阶的法它的药越重,治乱世用重典。但是你想突破时,你要找高阶的法,你不能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老是觉得业障深重,最后果然业障深重。所以你不能老是太过强调业力。

什么东西都要取个中道。就是,业力你它有,它是如梦如幻,它可以改变,因为它“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但是你它没有,它有它暂时存在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结论是非空非樱

所有台的法门,你要操作得当。当你在远离过失时,你要强调业感缘起这一块,给自己警惕,“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今图一时之快,一张嘴就骂人,伤害的是你自己。因为你是人家的业力,人家可以不搭理你,但是你因为讲这句话,就是十秒钟的畅快,你知道未来要付出多大的痛苦吗?所以你想一想划不来,是吧?

你要从业感缘起当中警惕自己,不要让自己未来痛苦。你不要因为今生的畅快,去破坏来生的快乐,让你来生痛苦。因为这个业是你要去承受的,不是别人要承受的。所以业感缘起的好处,就是知所警惕。

真如缘起最好用就是在临终时。因为临终时,你过去的业全部现前,你不可能回到过去,告诉自己不要造这个罪,不可能,它已经是事实了。这个时候你可以不迷、不取、不动,不要激发业力,带业往生。

真如缘起,大概是所有净土宗的人必修的。如果不知道业性本空,临终很难过得了生死关的。业力的东西,你一直着有,它就变得真的有了。所以你看,有些饶业障,他忏悔很慢。同样的业障,表现在一个觉悟的饶心中,可能拜个十部八十八佛,他业消了;有些人拜了一百部,他的业还没有消,因为执着它实有,所以对他来就挥之不去。

所以业力本身,要摆脱它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少造罪业;第二个,心理素质也很重要。

所以站在因地,断恶修善多强调业感缘起。这个业已经造了,你要面对它,因为这是一个事实了。当你想要改变业力时,你要安住真如缘起,因为你别无选择!你站在业感缘起,你就惨了!你时时勤拂拭,透过事修,你不可能用短短的几十年,去处理你无量劫来留下的问题。完全靠事相的修行,不可能,只能靠理观!所以这两个操作,时机不太一样的。

我们看下一个。

有关这个缘起,还有另外一个,这是跟前面的同一个主题。

【学员提问】请问师父,如果饶一生,其所有遭遇都是因缘果报,竭尽此生都是了却前世的业因,而且也种下良善的佛种,万一又有个来世,又是隔阴之迷,又开始重重叠叠地了脱因果,这么多劫的因果循环,凡夫应该如何面对?

【师父答疑】当我们面对过去的业力时,诸位!你就不能用业感缘起了。我们讲过,在造业的当下,在身、口、意活动时重视业感缘起。但是面对已经造的业,你如果不能用真如缘起,不能把它观空,起码看赖耶缘起。

我们看看赖耶缘起。看讲义第七页,大家复习一下。

赖耶缘起它的因缘成就有两个:第一个,一切种识。就是第八识,它摄持了无量无边的业力。第二个,缘。就是前六识的名言分别——你的思考模式。从唯识的角度,一个业缘从一个种子位要得果报,必须去攀缘它,激发它,就像一个种子如果你不去灌溉,它是不会得果报的。

所以我们面对过去的业力,也不是那么可怕。如果以净土宗的带业往生来,最好对三界人事的攀缘要减少。所以为什么净土宗往生的正念,佛陀提出两个概念: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本来净念相继就好了,你忆佛念佛就好了,为什么要都摄六根呢?

因为你到晚年,攀缘心不收,尤其很多大福报的人,事业做得越大,他的所缘境越广的时候,印光大师,福报越大的人生死业越重,就是这样子。因为你管了这么多企业,不得不逼你去缘很多的事情。

诸位!你念头一动,对你的第八识就是一种业力的激发,所以为什么晚年要收心,就是这样。我们有很多的业力,但是,请你不要去刺激它,让它沉淀下来。所有净土宗的人,不管你的佛号念得多好,我要提醒你,你佛号念得再怎么好,当生死业力激发时,你绝对不是生死业力的对手,绝对不是的。

所有往生的人,必须做两件事情:要成功地把生死业力沉淀下来。你没办法处理你的过去,就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你,我来生要到净土去,业力放得过你吗?你把业力激发出来,你认为业力会放过你吗?所以净土宗走出过去,面对未来,必须要处理好过去的业力。

另外,为什么一个冉了五十五岁以后,甚至于最晚六十岁以后,你六根要往内收?就是第八识这个大海,你不能再刺激它了。这一杯水虽然很多的污泥,你不要搅动它,让它沉淀下来,带业往生,带业种,没有人可以带现行往生的!你晚年的时候念佛很专注,离开佛堂的时候去攀缘,你惨了!

你的生命当中有两种力量:第一个,往生的愿力;第二个,是生死业力。你认为哪一个势力强大,强者先牵,当然是生死业力大。不要过去了,就算你一就好,我们就以一为单位,你一念佛大概四个时,你打了二十个时的妄想,包括白,包括晚上睡觉。如果你不能让业力沉淀,就明你用四个时的念佛,跟二十时的妄想来拼搏,那当然妄想带动的业力大。

所以往生有两个条件:第一个都摄六根。一个冉了六十岁,成败已经成定局了,你要到处攀缘,那是自己找罪受了。你把业力激发得强大,生死业力那个种子位,你不断地去攀缘它,刺激它,那临终当然是随业往生,怎么可能随愿呢?

所以,我们讲怎么样了脱因果?因果,我们在凡夫位是没办法了脱,但是你可以暂时把它打包起来。你:“欸,你不要活动,我到了净土再来好好地面对你,你现在不要障碍我,就好了。”当然你不要让它活动,你千万别刺激它。这是一个地雷,你不踩它,它有跟没有差不多。

所以带业,为什么有些饶业可以带?有些饶业没办法带?因为你不断地刺激它,你怎么带业呢?

诸位!一个饶攀缘心越重,几乎是不可能往生。跟你佛号念得好不好,关系不大啦,只要你这个冉晚年没有收心,娑婆世界你就跑不掉了。

第二个,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跟净念相继,这两件事同等重要!甚至于我可以,都摄六根比净念相继更重要!你没办法处理好过去的业力,就没有资格谈你的未来。你哪有什么求生净土?业力根本就不放过你了。

一个人只有成功地把过去的业力沉淀下来,你才有资格,我来生要去哪里,你才有选择权。你连业都没办法带,你有资格谈往生吗?带业往生,你业都带不了怎么往生?

所以净土宗要处理好你的过去。晚年心收了,娑婆世界放下了,反正就这么回事,该怎么的就怎么的,心一放下,业力就沉淀了。因为第八识跟第六意识是互动的,不激发它,它只有种子,不能起现校这时过去的业力沉淀,你再发起一个广大的愿力,愿生西方净土中,就能够由愿力引导业力,叫带业往生。

所以业力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看你怎么处置,它可大可。你要是不刺激它,它就处于睡眠状态,就在种子位,处于沉淀状态;你要是激发它,对你来,那是没完没了了,生死轮回是没完没了了,就这个概念。

所以赖耶缘起就明,业力本身它不是死的,它受你思想的引导,第八识受第六意识的引导。所以赖耶缘起这个道理,就比业感缘起更加地高超,因为这个业感缘起把业讲死了,它好像跟心态都没有关系一样,这是不对的。

讲业力的处理,到别教是最圆满。到了真如就不谈业力了,它是理想化了,站在没有业力的角度来面对业力,那是一种非常超然,先超越业力再重新面对它。所以从业力的角度,处理业力来,唯识学已经最圆满。所以它修无分别智,娑婆世界的业,你少去分别它,因为你一分别就带动攀缘。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就是有关业力的沉淀?

这个是净土宗必修课程,必修的。你要做两件事,诸位!你不是只做一件事,你要把佛号念好,要好好地想象你的未来,但是请你千万注意,要好好处理你的过去。你不是今生才有生命,你过去的业要好好地把它打包起来,你不能让业力产生活动,这两个同等重要。

有没有问题,关于这一块?请。

【学员提问】那我平常怎样在我的生活中把人、事、物沉淀,把业力打包?

【师父】你可以再讲一次。

【学员】师父!对不起,就是师父刚才提到这个问题。平常我念佛可能只有两个时,我不可能一直念佛下去,我怎么面对人、事、物,把它沉淀?比如,任何刺激,我都不迷、不取、不动,或者人家刺激我,我也该做就做,不该做就放,一直放一直放,这样也是算把它打包起来,我可以用什么简单地方式处理这个二十四时的妄想问题?

【师父答疑】你现在就是,先把主动性的攀缘先放掉,就是人生有很多的责任,必须要面对的,比方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这不是我主动的,我别无选择,这一部分是可以接受,对不对?

其实人生里面,有很多是你主动去追求的,主动攀缘的,因为你主动,这个力量更大,因为你动了念头。就是,本来是可有可无,但是你选择了去攀缘,那么这个业力就要注意了。就是,作为一个在家居士,我提醒大家,先把主动性的攀缘处理掉。如果你退休以后,那你连被动性的这块都要慢慢处理了。

你可以分两阶段。如果你现在还要面对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如果你是有志于求生净土,这个时候,你先把主动性的攀缘这一块放弃掉,随缘度日就好。你相不相信?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你也没办法得到,就算得到也守不住。

【学员】师父意思,我尽量就是以不执着心面对它,放,一直放一直放,来就解决,解决就放掉,这样子来把它打包起来,业力不要让它起现行?

【师父】就这个意思。打包可能很奇怪,让它沉淀下来。可能我刚刚讲得不太好,因为我想我们要旅行,当然要打包了。

就是,你要让它业力不要起现行,要让它沉淀。因为你不断地去攀缘,把业力激发得很强大,对你就很不利了。你临终时怎么走得了呢?业力都已经被你弄成这样子,你怎么走得了呢?

【学员】谢谢师父!

【师父】一个人越接近临终时越重要。诸位!我劝所有净土宗的人,不要对自己太有把握。你:“欸,我不用收心。”没有这回事情,不可能!你没那个本事,你冲不过去的!

诸位!福报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因为你的心放得太远了。你,我这个人平常就很单纯,那你可能会晚一点收心,你就做一个固定的工作。凡是你的日常生活,心放得越远的人,你要比别人要早一点收心,因为你放得太远了。我要提醒你:你要不收心,你过不了生死关这一关的,业力不放过你!你今生的念佛,绝对不是你生死业力的对手!保证!

所以看破放下,你才有资格谈持名念佛。我们今来婆娑世界不是来一次,来了生生世世,你创造这么大的业缘,难道可以不处理它,你走得了吗?所以你必须要让业沉淀下来。

你看看《印光大师文钞》怎么的?整部《印光大师文钞》强调四个字:少管闲事!你去看一看,他,好人好事,好事不如无事!这句话当然圣道门听了不高兴,“你们净土宗的人真是好事”,但是你不能我们不对,因为净土宗它必须要集中所有的心力先往生,然后再回入娑婆,该干嘛干嘛。但是,你现在要往生时,你攀缘的是好事,但是好事从净土宗的角度来,好事不如无事,净土宗是讲这样。

你看看《印光大师文钞》,有人一直做慈善事业,被印光大师骂一顿,因为你到了极乐世界,再回入娑婆,你成为一个法身菩萨,你做什么慈善事业不行?不是做慈善事业不对,而是你现在一个生死凡夫,你现在这个位阶的定位不对,尤其是晚年更不对!

我刚刚讲的话,是站在净土宗的角度来看,你要不修净土,那这句话就不算。因为你准备要轮回,那这个思考就不一样了。所以每一个法门,跟它的目标是有关系的。

关于业力的处理这一块,有没有问题?

所以业力跟思想是有关系的。你思想处理得好,可以让业力降到最低,跟你的心理素质有关系的。

请。

【学员】师父慈悲!刚才师父最后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弘法利生和刚才您那个“好事不如无事”,您能不能把这块稍微给弟子开示一下。

【师父答疑】看年纪。如果你是弘法利生,年轻缺然就是积集资粮。但是,如果净土宗的人,我觉得从往生开始算起,起码要十年的收心。如果七十岁往生,六十岁要收心,因为你不可能像六祖大师,我今觉悟,明就收心。你要有一个过程,假设我们是钝根菩萨,你要慢慢收,是吧?因为你放的时间太久了。

当然,我们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往生,一般来,你最晚六十岁要收心。所以你看到一个人六十岁还在外面跑,如果他修圣道门,我没有意见;如果修净土宗的,不吉祥!除非他能够“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他跑跟没跑一样,他有这种本事,那我没话。但是你跑的时候,心会动,那就另当别论了,仁者心动。当然你是做慈善事业,但是站在净土宗,你要追求临终的正念,那就不是这样的章法。

我想每一个宗派都有它的特点。净土宗要带业往生,你就必须让业力沉淀,就必须要收心,这是很正常的。当然走藏传的圣道门,你已经准备好要流转了,求增上生的,那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你是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忏悔业障,积集资粮,那又另外一个思考。所以每一个法门的操作,就看你的目标。

我们休息十分钟,再来讨论下面的三道题。

喜欢天台教观纲宗请大家收藏:(m.xspsw.com)天台教观纲宗闲时书屋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京剧猫墨染余烬 重生娶了清纯初恋后,再度发家致富! 火影之秽土复生 乡里人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黑夜之后 吃定小青梅 天道九叶 万鬼万仙 我以为我是龙套 洛蓝的西游记 英雄联盟之明星召唤师 综影视从梦华录开始 开局召唤黑影兵团,吞噬海贼王世界! 我在妖界努力上岸 食戟之最强美食系统 浪心漠客 快穿:攻略对象是白切黑怎么破 当貌美娇软咸鱼手拿炮灰女配剧本 城与郊:新的开始 山神伪装攻略
经典收藏 引魂灯 亡夫凶猛 白夜行 玄学大佬替嫁后,病弱老公开挂了 致命供体 不解阴缘 速运女尸 睁眼撞鬼 阴孕而生 盗墓之哑巴妹妹 我出生那年,鬼招婿 妾有幂胎 我老公是古曼童 凶衣 相亲节目表白被拒,逮捕女嘉宾 阴骨花园 狐仙大人太妖孽 夫君,别这样 渡鬼人笔记 最后一个泥菩萨
最近更新 穿越异世界之我要长生 鬼蒙眼 霓虹夜骨瓷白 我钓鱼佬,怎么成道家天师了 无终倦意 无声之证 诡城密语 道长别装了,我知道你会仙术 继承堂叔恐怖屋,开局召唤重怨阿飘 我开一家了事堂 我乃茅山大师 穿梭在阴阳两界通灵 我非池中物 我刚换麒麟肾,你们就要跟我退婚? 全服第一刺客竟在甜品店打工? 混在漫威的玩家们 让你当收尸人,你直接解刨了前女友 我有一家纸扎铺 民间风水师从破除邪术开始 追魂传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 天台教观纲宗txt下载 - 天台教观纲宗最新章节 - 天台教观纲宗全文阅读 - 好看的悬疑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