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首页 >> 天台教观纲宗 >> 天台教观纲宗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通灵算命师 恶魔殖场 跟着二师叔除妖捉鬼的那些事 盗笔:入局 诡异:我真不是至高神! 灵目鬼话 一碗美人汤 阴妻来了 玄门大佬一掐指,京圈连夜改族谱 风水女道士寻女复仇记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 天台教观纲宗全文阅读 - 天台教观纲宗txt下载 - 天台教观纲宗最新章节 - 好看的悬疑小说

第13章 第13集《天台教观纲宗》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庚一、四教自性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二页,我们看到庚一的四教自性。这个四教指的是化仪四教,讲到化仪四教的自之体性。台宗把佛陀一代的教观,开出了五时八教。这个庞大的体系,其实我们只要掌握四个重点,就容易去理解五时八教。

哪四个重点呢?就是权、实、顿、渐。当然从理论上来,权、实、顿、渐都有教跟观两种差别,但实际的操作,权、实它偏重在教法这一块,顿、渐它偏重在观照这一块。

那么权、实、顿、渐,我们应该怎么去实际操作呢?我们做一个简单明。

基本上我们修学佛法,有两个重要的次第:

第一个,是一种信仰式的修学;第二个,是一种观照式的修学。

我们先看第一个,信仰式的修学。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过一种信仰的阶段。回忆我们刚开始进入佛门,什么也不懂,就是一念信心的善根。我们看到佛法的法会或者看到佛菩萨的圣像,看到佛菩萨的庄严,这样的一种吸引来到了佛门。来到佛门以后,我们慢慢开始知道一些基本的常识。

这当中,有两个很重要的信仰:第一个,深信业果;第二个,皈敬三宝。我们刚开始进入佛门,主要的是对于三世轮回的因果生起一种信仰,我们相信生命是有轨则的。一个生命的自体产生,你会产生痛苦、会产生快乐,这个都有原因的。我们从这种因果思想,知道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知道善业会招感快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从业力的运作,我们也看到自己的渺,所以我们开始祈求佛菩萨的加持。

所以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主要有两种信仰:一个是对因果的信仰;一个是对三宝的信仰。这种信心的支持,使令我们来到佛门,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我们会去做义工,参加法会乃至于持戒、念佛等等,这种情况有些人可能会持续三年,有些人可能会持续五年,乃至于有些人会持续十年。

但是这样的信仰式的修学,有什么缺点呢?有三个缺点:

第一个,你会觉得不得安稳。因为你是用一种信仰的、业力的方式修学,你的心是向外攀缘的,所以你是心外求法,你对整个佛法的认知都是在心中以外。我必须去拜忏,我的心才能够得到暂时的安稳,当我长时间没有做功课时,我就弟子心不安。所以我们的安稳来自于外在一种事缘的支持,你的道法在心中之外,就好像一个人生病了,他一定要定期吃药,所以你会觉得经常只要稍微忙一点,没做功课就弟子心不安。这是第一个,不得安稳。

第二个,不得增上。你觉得自己学佛时间也不短了,但是好像内心的调伏安住没什么进步,就是你的道法,并没有从外在的道法而提升到把道法引到你内心来,所以你心中是没有道的,你的道都是在外面,这是第二个。你觉得好像没什么进步,虽修善业,但是你功德好像没有什么增上。

第三个,是不得坚固。你觉得你的心、你的信仰很脆弱。就是,你的心被无量妄想缠绕,就靠那么一点微弱的信仰的光明在支持你,旁边全部是黑暗,所以你只要稍微信心薄弱,你就惨了。就是支持你学佛的力量太薄弱了,只有一念的信心,而且这个信心还不是今生栽培的,是过去的善根,所以我们就在这种生灭变化的因缘当中,依止信仰,这样跌跌撞撞走入了佛门的前半段。

第二个,观照式的修学。

直到有一,你开始接触佛法,从一种佛教的信仰,提升到一种佛法的学习。也就是,你从一种信仰式的修学,提升到一种观照式的修学,你的心开始内观。你知道生命的改变,不能只靠外境支持,你内心要产生一定的力量出来。这时你会很谦卑地坐下来,听听佛陀讲些什么道理,而不是只是在做法会了,就只是事相上的修学。

你慢慢地接触佛陀经典以后,你会发觉佛陀的教典它有两种法,用专业的名词来讲,一个叫作权法,一个叫作实法。比方,你接触的是部的经典阿含、方等、般若,我们没有人一开始就接触大部经典,都是经典。你会看到佛陀对生命的描述,他是从一种因缘所生法来描述你的生命,就是生命是由业缘创造出来,从这样的一个个体生命来谈修校

当然,你回归到你今生生命业缘时,就有一个五蕴的概念——色受想行识,佛陀在部经典对个体生命的描述,他强调我们的五蕴身心深受感受的影响。就是,我们跟外面的人事接触时,第一个就是你动了感受,你有感情。为什么你跟某些人接触,他的一举一动、他所的话,会牵动你妄想呢?你一定是有感觉。这个感觉可能是好的感觉,也可能是不好的感觉。为什么我们跟陌生人互动,我们没有任何的妄想,因为你对他没有感觉。

所以,我们在整个个体生命五蕴身心的活动,第一个启动我们内心波动的,就是来自于感觉。当然这个感觉跟业力有关系,你跟他过去有业缘,业缘一碰撞就换成感觉,感觉一刺激到你的内心,就创造了妄想,你会产生很多的想象,可能是负面的想象,也可能是正面的想象。这个想象——妄想,它有一种攀缘,它会攀缘这种感觉。攀缘感觉、追求感觉,它又创造新的感觉,这个新的感觉又刺激新的妄想。所以我们的整个五蕴身心,就是感觉刺激妄想,妄想追求感觉,又产生新的感觉,新的感觉又刺激新的妄想。由于我们的执着,就让感觉跟妄想产生相续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造了那么多业,本来都已经沉淀了,是谁把业力给激发出来?本来我们造的业,是一段、一段、一段的,是谁把这个业串起来的?

你研究唯识学会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造业都是片段的。你今造这个业,明造那个业,它本来是没什么关系的,为什么得果报时,它会串成你的人生呢?就是你的执着。也就是我们今的妄想、感觉跟执着不断地去刺激我们的业力,使令业力从一种片段的业力,形成一个线状的像水流式的业力,辗转相续。所以你会发觉处理业力、处理外在的事情是不对的,因为你处理不了,关键的问题在于你的爱取。

所以,佛陀讲部头经典、讲到因缘所生法时,佛陀讲出三个道理。你:我就是这么一个生死业障凡夫,那怎么办呢?请佛陀指示明灯。佛陀讲了三个道理:第一个,诸行无常;第二个,诸法无我;第三个,涅盘寂静。

在部头的经典,佛陀解决问题主要的切入点就是无常。你怎么面对你的妄想,就从无常切入。你的妄想是变化的,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件事情,你昨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对这个饶看法,跟今肯定不一样了,因为你不断地在攀缘,攀缘以后又刺激新的感觉、新的妄想。所以,可以看出,其实我们追求的妄想是动态的、变化的,从动态里面,你可以看到,你的心是不安稳的,痛苦的,你没办法主宰,不得自在,所以无常故苦,苦即无我。

所以一开始,佛陀在对治我们五蕴身心时,是从无常切入,让我们放下妄想,因为它不能代表我们。我们以前总是认为,妄想就是我的性格,我一定要跟随我的妄想,我的妄想要我追求什么,我就追求什么,其实不是。这妄想是外来的,它是受外境刺激而来的,所以它不是你本来的东西。

站在权教的思想,佛陀是彻底地否定妄想,它只是一种虚妄的想象,你住在这个虚妄的想象,后果就是不断地做梦,就是这个恶梦——轮回就永远没办法停止了。所以在权教的思想,佛陀是否定妄想。

但这个地方有个问题:当我放下了妄想,我的心云何安住?佛陀只有破妄没有显真。在部经典佛陀告诉我们:这个东西不是你的!不是我的,那么我的东西在哪里呢?所以在权教的思想里面,佛陀是采取否定的,你所有的想法都是错的,你不应该相信你的任何的思想,他是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让你大死一番。

然后你会慢慢地再进步,看大部的经典,如《楞严》、《法华》、《涅盘》、《华严》这种大衬经典,你会发觉佛陀讲话的口气就不一样了,从否定开始肯定。佛陀告诉你,当你否定了妄想,你还要想一个问题:你怎么有妄想的?我们刚开始是用无常、无我去破坏妄想,到了大乘经典,它要你去找妄想的根源——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很关键。

你,我妄想是前生来的,前生的业缘创造今生的妄想,我过去生有这样的造作,所以今生看到某一个人,就有特殊的感觉,就激发我的妄想。好,那么你的前生又从什么地方来呢?又从前生而来。你不断地找上去,一直找无量的过去,最后,啪!觅之了不可得。原来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这时我们就有找到家的感觉了。一个乞丐刚开始是被否定的,你做这也不对,做那也不对,反正你就是一个乞丐。但是当你知道,你曾经是大富长者儿子的时候,那又不一样了: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

所以你会看到,佛陀在经典里面,对我们众生的描述,有些经典是把我们讲得一文不值,你就是一个业障生死凡夫,你所造的业全部是有漏业,就算造了善业,得到暂时的快乐,你到最后也因为你的攀缘心,当快乐享完了,你终究是要堕落到轮回里面来,这是一个法。但是佛陀在大乘经典又告诉我们,你要相信你自己,你跟佛陀是同一个体性,只要你努力,你是可以成就佛陀的功德庄严。佛陀又是如茨肯定我们。

这就是佛陀两种法了,同一个生命体,到底这是怎么安立的呢?

第一个,在《楞严经》上,其实我们本来就有两个生命体:一个是水泡,一个是大海。就是,就着你过去的业力,所创造的今生的生命体叫作水泡,它是暂时存在的,因为你这个五蕴身心,不知道什么时候要消失,没人知道。但是它是一个现实,活生生你能够接触得到的一个水泡,这个地方有你的感受,有你的想象,也有你的执着,当然也有你受用的一切的物质,有色受想行识,这是你今生所要面对的水泡。但是,水泡是依止大海而住,回到我们的整体生命,就是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概念。

所以从佛陀的权实二法当中可以知道,我们要处理两个问题,我们就举乞丐做例子。作为一个乞丐,你要处理两件事情:第一件,你要面对现实,因为你要去托钵乞食,要不然你明没饭吃。所以你要面对你的现实生活,就是我要怎么面对我的感觉激发出的妄想,怎么调伏妄想。第二件,你也不能老是去当乞丐,这样子你一辈子也没什么出息,这样的人生也不是个办法。你总得想想看,找到一个回家的道路。所以作为一个乞丐,第一个,你先把乞丐做好;第二个,你要找到回家的道路,这两个同等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在法的时候,讲权法时,他就描述你今生是怎么回事;讲实法时,他告诉你,你原来是怎么回事。这就是佛陀法的两种口气。当然权法就是阿含、方等、般若,实法就是华严、法华、涅盘。你看所有的经典,不管什么经典,就可以归纳成两种口气:一种对我们是诃责的,一种对我们是肯定的。

作为一个凡夫,我们在操作时,就要考虑顿渐的问题了。有时候我们可以直观真如。我们先放弃,先把今生因缘所生的五蕴放开,反正这都是暂时的,几年后它就变成过去了,直观真如,这叫顿。就是,不管我现在怎么样,我要知道我原来是怎么样,就是超越五蕴,直观真如的观法,这个叫作顿观。也就是先把因缘果报这种生灭的因缘相拨开来,直观现前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从这个地方安住,重新出发,重新改造生命,这个叫顿观。

第二个,咱们先不要讲那么深,先务实地面对今生的水泡,不净、苦、无常、无我,调伏爱取,完成短期的目标,这个叫作渐观。

所以,整个五时八教绕来绕去,就是讲佛陀是怎么法的。佛陀有时候讲到我们的个体生命,讲到整体生命,讲到水泡,讲到大海;佛陀有时候你是个乞丐,但是有时佛陀又赞叹你是大富长者的儿子,我们有两种身份。所以在这个权法跟实法当中,你就知道生命其实是两个东西:从本体来,你是佛陀的儿子;从因缘来,我们是生死业障凡夫,这两个没有冲突。

但是从修行的角度,就看根性了。有些人花更多的时间在处理今生的问题——所谓的调伏烦恼;有些人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处理你的本来面目——所谓的开显心性的功德。所以在修证方面,有破妄,有显真。有些人是重点放在破除妄想,有些人是开显真实;有些人是顿渐兼修,像《法华经》就是强调顿中有渐,渐中有顿,你要开显心性的功德,同时也要面对你今生的水泡。所以整个操作就是:顿观——直接趣入真如;渐观——先有一个过渡的次第,先调伏烦恼再。

所以当我们掌握权实二法,而生起顿渐二观的时候,你就知道佛陀整个法的目的是什么了。其实就是处理两个问题:第一个,处理你今生的个体生命;第二个,处理你的整体生命。第一个,你想办法让你的个体生命,活得安乐一点;第二个,想办法把个体生命带回家。就两个概念:一个是离苦得乐,一个是返妄归真。

你能够把权、实、顿、渐这四个重点操作了解了以后,前面的五时八教,佛陀是什么立足点法,你就清楚了。

我们来看化仪四教。

化仪四教,它有一种顿的——直接契入真如佛性;一种是渐的——佛陀先讲一些方便的对治。这样就是有两种不同的契入方法。

我们来看在化仪四教里面的第三个,秘密。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秘密亦有二义:

一、秘密教——谓于前四时中,或为彼人顿,或为此人渐等,彼此互不相知,各自得益。

二、秘密咒——谓一切陀罗尼章句,即五时教中,皆悉有之。

前面的顿、渐,佛陀是以一种很明显的公开的方式宣。而这个秘密是一种非公开的,佛陀在法时,在这么多缺中,使用一种私下的传授办法,因为有些人他不适合这个法。比方佛陀表面上讲《金刚经》,讲般若时,但是有些人听到《金刚经》观一切法空,他心中会产生恐惧,他一定要先执着一个有,然后再去断恶修善,所以这时佛陀会让他暂时听不到,让他听到的是阿含或者方等。就是佛陀在讲经时,经常会有一种私下的所谓的同听异闻,互不相知,私下传授。

佛陀私下传授,它有两种内涵:一种是秘密教;一种是秘密咒。

先看秘密教:

就在前面的华严、阿含、方等、般若当中,佛陀在讲这四部经典时,向某一类根机成熟的众生,直接明真如实相。这种人根机很利,他虽然有妄想,虽然有业力,但是他的根机,不容易受妄想跟业力的牵动,虽然有,但是对他的伤害可以降到最低。就是同样两种人,同时业障现前,但是有些饶根机,他就有办法去面对这个业力。这种比较利根的人,他对外境的攀缘执着比较少了,佛陀直接讲他的本来面目,因为他不太需要去处理今生的障碍,他的障碍比较。

但是有些人不可以,不帮他处理今生的妄想,他就不敢承当他的佛性,佛陀必须要务实地让他面对今生的问题。他对感觉的攀缘这么重,你讲成佛的问题对他太遥远了,你还是让他先保住人吧。所以佛陀会讲一些比较浅的东西,来让一些根机没有成熟的人,先调伏现行烦恼。

所以,佛陀在同一个法座上,宣不同的教法,彼此互不相知,而各自得益。

我们举一个例子,净土宗有很多的秘密跟不定。比方,我们看净土三经里面,最实用的、简单扼要的就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有很多译本,但是主要有两种译本,一个是罗什大师翻译的《佛阿弥陀经》,一个是玄奘大师翻译的《佛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两本经前面在讲到极乐世界依正功德庄严时差别不大,但是讲到怎么往生的因地有很大的落差。

比方《阿弥陀经》讲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个地方明显地讲到一心不乱,临终你要保持一心不乱,心不贪恋,意不颠倒,然后你才可以把阿弥陀佛感应出来,这是《阿弥陀经》它明显的显露义,文字上它是这样诠释的。

但是玄奘大师翻译的就不是这样了。他的因地,若一日若七日,善男子、善女人系念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他多了八个字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阿弥陀佛现前以后,他对你的加持开示,然后你才一心不乱的。

这样子这个因地就有两种不同了,《阿弥陀经》强调以心力来带动佛力,就是佛陀要现前,你先得准备好;从《佛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它偏重在以佛力来摄受心力,它强调佛力不可思议,所以这个净土法门就有两种法了。当然感应道交,心力跟佛力都很重要,但是到底谁重要,谁是第一因,这两部经有一点不同义。

当然,我们相信玄奘大师不可能翻错,那表示这两种译本,佛陀当初讲经时就是如此宣的。佛陀对某一类人讲到心力不可思议,以心力才有办法启动佛力;但是对于有一些羸弱的人,佛陀强调佛力不可思议,只要信仰就好,以佛力他就摄受你,你只要从佛力的摄受,踏出第一步就好了。

同样一个净土法门,两种概念,一个强调心力不可思议,一个强调佛力不可思议,结论就是这四个字各自得益,这四个字是重点。佛陀法,绝对不会,讲这句话对你没有好处。就是,你这种根机,就必须要听到佛力不可思议,你起大欢喜。你起大欢喜时,你靠着信仰的力量一头栽进去,自然就调伏烦恼了。有些人他必须从信仰切入的;有些人他必须要从观照,观照诸法实相以后得到调伏安住,然后才产生强大的皈依心,要从心力来契入佛力。

所以,佛陀法只有四个字为原则,就是能够各自得益,弘法利生,要利益众生嘛。所以秘密教,佛陀在用的时候用得很多。同样一部经典,佛陀讲两种概念,那你就知道,佛陀是对不同根机在讲。

但是《法华经》例外。《法华经》没有秘密义,也没有不定义。《法华经》只有一种概念,就是只有一佛乘。佛陀在讲《法华经》时,不管它有几种译本,它只有一种概念,就是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没有两种法。所以你看,秘密跟不定,通于前面四时。《法华经》没有秘密义,没有不定义,因为它纯圆独妙。

我们再看秘密咒。

前面的是指教义上的秘密,这个地方是讲咒语本身是不可思议。一切的陀罗尼章句,就是五时教中,皆悉有之。

咒语,它不是让你去探讨义理,它是靠音声来造成一种不思议的熏习,这是蕅益大师的原话,他楞严咒实际上就是诸佛菩萨秘密的语言,是创造一种音声,一种韵律,产生一种不思议的熏习。

有些人把《般若心经》后半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把它翻出来,有古德,你这是多事,难道玄奘大师不知道翻,要等你来翻吗?这本来就不能翻的,咒语不能翻译,因为一翻译你就打妄想。咒语它就是音声佛事,它就是音声。

所以显教是把文字的道理弄清楚了再去如理思惟,就是道理要先显出来,密教不是。秘密咒就是,持咒,你不能去思惟它的道理,你就虔诚恭敬,让咒语进入到你的心中,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慢慢地让你产生灭恶生善。所以这个咒语也是不公开的,各人浅者见浅,深者见深,你的善根深厚,你持咒就产生广大的力量;你一到晚打妄想,你的根机羸弱,这个咒语对你来只能够离苦得乐。

你看大悲咒,你看《大悲心陀罗尼经》,观世音菩萨持大悲咒,从初地直接跳到柏,但是你看我们持大悲咒,我们也没这个效果,是吧?我们顶多就是产生一时的感应,就像在这个乞丐有障碍时,得到一个美好的饮食。这就是怎么样呢?佛陀把很多的功德放在咒语里面,众生各得各的相应的功德,就是各自得益。

我们看下一个,不定。

不定亦有二义:一、不定教——谓于前四时中,或为彼人顿,或为此人渐,彼此互知,各别得益。即是宜闻顿者闻顿,宜闻渐者闻渐也。

二、不定益——谓前四时中,或闻顿教得渐益,或闻渐教得顿益,即是以顿助渐,以渐助顿也。

不定跟秘密最大的不同,秘密是不公开的,它是一种完全私下传授的;但是不定,佛陀是公开的传授,佛陀只有讲一种概念,但是每一个人有不同的解读,它是公开的,彼此互知,但是受益不同。

我们看第一个不定的教义。

就在前面的华严、阿含、方等、般若四时当中,佛陀公开地为根机成熟的众生顿教,或者为善根比较羸弱的不能承当大法的人,先讲三衬对治法门,怎么调伏烦恼。有些人佛陀可以告诉他,直接开显心性;有些人你先不要显真,先求破妄,先讲渐教。在整个过程当中,是彼此互知,公开传授的,但是各别得益,即是宜闻顿者闻顿,宜闻渐者闻渐也。佛陀就是公开的应机法。

我们举个例子来。比方,在《论语》里面,冉求问孔子一个观念,闻斯行诸?我们听到一个道理,就要马上付诸行动吗?孔子,对,你的太对了,要闻斯行之。你听到一个道理就赶快去实践,不要拖拖拉拉。子路听到孔夫子对冉求这样回答闻斯行之,他很高兴,他也拿这句话去问孔子,听到一个道理是否要闻斯行诸,马上去做呢?孔子:否也!不是这样子的,三思而后校弟子就疑问:您老人家怎么对冉求闻斯行之,对子路是三思而后行?孔夫子:求也退。就是冉求这个饶个性,优柔寡断,决定要做一件事情老是拖泥带水,所以你必须要告诉他马上行动;子路好勇过人,他本身就很冲动了,你跟他讲闻斯行之,那就糟糕了。

所以,你会感觉到佛陀讲话也经常在对治。佛陀有时候,布施的功德第一;有时候讲持戒的功德最殊胜;有时候放生功德是诸功德中第一,佛陀就是开显不定教。反正这是在于应机,你在六度当中,适合从哪一度切入都好,就是各自得益。

所以佛陀在讲一些教法时——当然佛性的概念例外,佛性的概念那是只有一种法——反正佛陀只要为实施权,佛陀现出丈六老比丘相陪着我们成长,佛陀的法就有很多种法了。因为他既然陪着我们成长,面对众生,良由众生根机不一样,致使如来巧不同。

所以你看《阿含经》里面,很多的不定教。再举一个《阿含经》的例子。你看,佛陀在面对阿难尊者跟面对提婆达多,就是两种不同的教诲。阿难尊者犯同样的错误,佛陀处处鼓励他,:哎呀,你这个是一时的失念,你忏悔就好。但是同样的错误表现在提婆达多,佛陀是严厉地诃责。有弟子就问佛陀:您老人家心不平等,你对阿难尊者处处包容鼓励,对提婆达多处处诃责。佛陀我的心是平等的,因为阿难尊者有惭愧心,所以他的药不用开那么重;提婆达多是无惭无愧,所以我必须要重药来诃责他。

所以你看,声闻戒里面就有这种差别,到了菩萨戒讲得更清楚。菩萨犯同样的错误,你要判断他是偶一为之,还是数数现行,这两种罪就不一样。同样一个罪,这个人平常表现都非常好,但是他在某种情况下一时失控,佛陀会给他很多机会,因为这种业力,他没有产生一种知见上的错误,他只是行为上的一时失控,他的本质,知见还是正的,佛陀在菩萨戒里面给他很多反省的机会,判罪也判得很轻。但是如果你这个行为,已经形成一种习惯了,你已经习以为常了,认为这个是应该的,从破戒而提升到破见,佛陀是非常严重地诃责。那你处理方式也完全不一样了:你要拜取相忏,到见好相为止。

所以佛陀在一些阿含、方等经典当中,常常用不定教、秘密教,尤其是《阿含经》的不定教特别多。因为佛陀既然是处理一个水泡,这个差别因缘就很多了。当然如果是在处理人生的根本问题——佛性的问题,这个差异就不多了。所以我们凡夫众生,讲到你的整体生命,那就是差即无差。

所以我们一个正常人修行,越修行大家共同点会越来越多,从业报身而趋向法身时,大修行者,他的心态会越修越接近,他会异中而入同,差即无差;但是生死凡夫,会从无差成差。当你落入生死业缘时,每一个人各有各的烦恼,各造各的业,各得各的果报,那就无差成差。

所以凡是越基层的、越部头的、越低阶的经典,佛陀开显秘密、不定是更明显;但是越高阶的经典,佛陀讲的口气就比较一致了,因为到了这种佛性的概念,大家差异就比较少了。好,这叫不定教。

我们看最后的不定益。

这是在前面四时中,也是华严、阿含、方等、般若,闻顿教者得到渐益,闻渐教者得到顿益,这是比较特殊的。就是,佛陀明明讲大乘经典,结果有些人证得果。

举一个例子,《楞严经》。佛陀在楞严会上,是公开地、显露地、决定地明正念真如,开显真如佛性,但是摩登伽女在听到正念真如时,证得阿罗汉果,调伏烦恼。佛陀讲《阿含经》是渐教法,佛陀公开明苦集灭道的四谛法门,强调苦谛的重要性,但是八万人发菩提心,这就是闻大证,闻证大。佛陀的法是相同的,但是各人有不同的解读,以顿助渐,以渐助顿。就是这个人本来应该是要产生菩提心,但是他发菩提心不能直接用大乘法,要用阿含法,用苦谛来激发他的菩提心,佛陀以顿助渐;如果这个人要证得阿罗汉果,本来应该讲《阿含经》的,佛陀讲《楞严经》让他证得果,这个就是佛陀法不可思议的地方。

这个就明了秘密跟不定的差别。秘密教跟不定教,阿含、方等最多,到了《般若经》时,因为《般若经》它离一切相,就没有什么太多的秘密跟不定;到了法华会上,佛陀就是显露的、决定的,这个地方就完全是非常明确了。所以越是低阶的经典,阿含、方等,佛陀在讲话的口气就变来变去了,你要善于简别,你不能咬住其中一句话。

所以读经典,你要用道理来带动文字。你看六祖大师,心悟转法华,心迷法华转。这个道理不通,你会觉得佛陀讲话,一下子讲布施很重要,一下讲持戒最重要,一下子就讲般若波罗蜜第一波罗蜜,好像处处矛盾,因为佛陀法是面对很多人,佛灭度以后,大家把这个经典结集在一起,你已经不知道佛陀法当时的情况了。

所以你咬在这个文字,断章取义,你就心迷法华转,就被文字所转。你要懂佛陀:喔,佛陀这句话是对谁在的,你就在转法华,这部经典你就是真正的活学活用了。你要咬住文字,那你就不知道这个道理的对机。愿解如来真实义?你就搞不清楚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佛陀经常施设秘密跟不定的情况。

我们休息十分钟。

喜欢天台教观纲宗请大家收藏:(m.xspsw.com)天台教观纲宗闲时书屋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弱冠少年逐道行 综影视之司颜 吾名至尊 火影之秽土复生 月老志 地球毁灭后,我被选中成神 奇异录在民间 综影视从梦华录开始 投喂小人国,恶毒女配成救世神明 洛蓝的西游记 城与郊:新的开始 快穿:我一天48小时卷死男女主 漫游五界 时空隧道之云中谁寄锦书来 我以为我是龙套 二十又八 救命!我真的不想修仙啊! 浪心漠客 捡到一棵摇钱树 听的人乏味
经典收藏 伐命 山野怪谈 我的灵界男友 心理罪 你别吓唬我 不解阴缘 相亲节目表白被拒,逮捕女嘉宾 最后一个赶尸人 漫画尸 身后有鬼 阴阳手记 惊世悬案 在惊悚世界日行一善 寂静岭 我在火葬场那些年 整个诡异世界都在等着我上天 LOL之撞邪主播 白夜行 漂泊无奈的人生 白天做殡葬,晚上渡鬼魂
最近更新 她在深渊拆盲盒 星际时空,我是谁? 蛇葬 都市奇闻:误入升仙局 无终倦意 恶梦之灾 御魂者传奇 茅山异仙之鬼道阎罗 我乃茅山大师 盗墓:换了号,怎么还被找上门 从这一刻开始的真相 诡异都市,我当城隍那些年 盗墓:团宠每天都在修罗场 今天你成功登机了吗 北派盗墓笔记 新北派盗墓笔记 让你当收尸人,你直接解刨了前女友 天字号谜局 幽冥地宫 盗墓:我是盗墓五子的金手指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 天台教观纲宗txt下载 - 天台教观纲宗最新章节 - 天台教观纲宗全文阅读 - 好看的悬疑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