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首页 >> 天台教观纲宗 >> 天台教观纲宗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规则世界入侵,我们是第一批学生 嘶声尖叫 越狱喋血 规则怪谈:开局一个工具箱 诡异入侵之废墟重建 盗墓笔记之阴兵降临 我看见了凶手的脸 漂泊无奈的人生 我乃茅山大师 校园丧尸,我带校花横扫末日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 天台教观纲宗全文阅读 - 天台教观纲宗txt下载 - 天台教观纲宗最新章节 - 好看的悬疑小说

第11章 第11集《天台教观纲宗》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戊二 、 明别五时

分三:初、明根钝具经五味。二、明稍利随时得入。三、明未熟更待后教。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九页,我们看戊二、明别五时。

台智者大师把佛陀法的时机,分成五个阶段,就是所谓五时的概念。它的内涵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权法,一个是实法。就是,佛陀法,他有两种方式:第一个,他站在众生根机的角度来法,这个叫作为实施权;第二个,佛陀站在自己内心的世界来法,这个叫作开权显实。所以他是为众生法,或者是站在自己的内心世界讲出真实的法义,有这两种的差别。

这个权实之间的操作,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明。作为一个凡夫众生,我们在娑婆世界流转时,每个人各有各的希望,各有各的追求。有些人追求财富,他一辈子的目的就是增加财富;有些人追求声名;有些人追求恩爱的眷属;有些人追求身体的健康庄严等等。这么多的追求,其实它有个共同点,就是以一种攀缘的心来处理他的生命,就是他的心跟外境接触时,他的心是住在外境的,心随境转。

那么心随境转的后果,有两种情况会出现:

第一种,当你接触一个善良清净的因缘,比方你来到三宝的地方,就容易造诸善业;如果你遇到恶因缘的刺激,就容易造罪业。也就是,作为一个凡夫众生,你是没有主宰性的。你的心受了外境的控制,外境要让你快乐,你一定会快乐;外境让你痛苦,你只好痛苦;外境让你造善造恶,你也会造善,乃至于造恶等等。所以我们在这种外境的活动当中,善恶的夹杂,流转到现在,变成一个生死罪障凡夫了。但是在生死罪障的因缘当中,我们还有一念佛法的善根,来到了三宝门中开始修学佛法。

唯识学把凡夫的生死罪障,区分成两块:从外在的因缘看就是生死业力;从内心来看,就是颠倒妄想。所以我们每个人是带了生死业力,带吝倒妄想来学佛的,没有例外,只是轻重的差别。生死罪障凡夫一跟佛法接触时,他第一件事情要处理生死业力这一块,这是现实问题。因为我们离苦得乐的追求,会超过出世解脱的追求,因为痛苦是我们最急迫处理的。

所以基本上所有学佛的人,都是会先处理业力的问题。比方,我们开始去拜忏、持戒、修福乃至于念佛等等,我们刚开始会以善业为住,在善业的因缘当中得到一时的安住,就是我们刚开始时,只有事修没有理观。

但是,在佛教里只有事修,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你会发觉时间久了以后——弟子心不安,虽修善业,心不安稳。为什么不安稳呢?因为内外是相通的,你只是处理外在的业力,虽然不断减少你的罪业,增加你的善业,但是你可别忘了,这个罪业是你无量劫的累积,你不可能短时间处理的,这第一点,业力的势力强大。

第二种,业力它会受妄想的激发。所以你只有处理外在的因缘,没有处理内因缘,你会经常有挫折感:我明明造了很多的善业,但是我痛苦依旧,业障依旧。因为业力跟妄想是互通的,业力会激发你的妄想,妄想也会激发业力。

所以,不重视心理素质的提升,只是外修善法,你解决的痛苦是很有限的。就像有些人,他不重视第六意识智慧的观照,只重视第八识事修的业障消除,就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块玻璃是永远擦不干净的。

我们从佛陀所施设的善巧方便的善业当中的修学,进而开始静下心来学习佛陀的教法——开始向内观照了,我们知道处理业力已经不足以解决生命的问题了,所以开始处理内心妄想的问题。

按照智者大师的分判,一个人开始向内观察内心的相貌,会有四种可能出来:

第一种,叫作三涂种性的相貌。就是你在过去的生死轮回生命经验中,虽然生命结束了,但是你内心会留下一些影像,而且都是邪恶的影像多。所以你人生里面,就经常容易生起恶念,因为这个影像会让你产生牵动,产生对立心,产生瞋心、贪爱等等。

因为你心中留下的邪恶影像太多了,过去生数数现行,深生好乐,累积很多很多的影像。虽然这个影像的外境已经结束了,但是内心没有结束,心中还有所取,你把这个影像取来放在心中,不断地分别攀缘,这个叫取相分别,叫遍计执。你过去的影像虽然已经结束,但是你的内心没有结束,邪恶的影像你累积太多,就产生很多的恶念。如果不改变的话,这种人在成佛之道当中,他要先去一趟三恶道的,这是迟早的问题,因为他的业力在心中已经成熟了,这个种性已经成就了。

第二种,叫作人种性。就是,这个人累积很多慈善的影像,他很容易做出饶善法,如果他不改变,住在这个影像当中,在成佛之道当中,他会先去人享受快乐,然后才会产生出世的解脱。

第三种人,叫作出离的种性。就是他对人世间是极度地厌恶,遇到事情时,会把自己关起来,逃避外在的因缘,向内找到一种寂静的安稳处,这种人在成佛之道当中,他会先到二乘成就涅盘。

第四种人是菩萨种性。他在过去生的影像当中,曾经行过菩萨道,但是对于佛道的追求,对众生的度化,对佛道跟众生的影像产生执着,所以他会在菩萨分位的功德当中产生一种贪爱,会延迟他成佛的时间。

总之,我们心中会累积很多影像,可能一个人有两个影像,或者三种种性、四种种性,他不是单一的种性,而是很多元化的种性。

从台宗的角度来,你学佛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心带回家。就是你现在必须要把你的心,带回到你生命的原点,叫作即空,观现前一念心性当体即空,就是离一切相。我们现在不能站在现在的角度来面对生命,因为你现在处于不正常的状态。

我们经过长时间生命的经验,长时间错误的学习,心中有太多的影像,太多的垃圾,如果你今不处理这些垃圾,不把生命归零,不把心性归零,就开始学佛,你就会产生很多的偏差,你在成佛之道的过程当中充满了崎岖,历尽沧桑。所以,你一开始没有走好,后面一定要付出代价,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人学佛,他不清空自己的影像,直接学佛,直接发菩提心。他开始受菩萨戒,发菩提心时,并没有把内心归零,他会夹带过去的习气。这个菩提心里包含着过去的习气,可能是一种对立的瞋恚心的习气,也可能是一种二衬习气,也可能是一种饶习气,也可能是他过去菩萨道的习气,这些影像对你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导。你这个菩提心夹杂毒药的时候,你修到最后,你舍掉,不甘心;不舍掉,它不断地障碍你,弄到最后你进退两难。

这就是你一开始因地没有走好,你的成佛之道就得付出代价。要你全部放弃,从头开始,你可能心不甘情不愿,你就着过去带有夹杂的菩提心一路修下去,不断地调整,那你就大费周章了。

所以,按照台的思想,就是安住一个真实的法很重要!安住现前一念心性,就是,你现在学佛时间还没有很长,赶快把自己的因地先端正,怎样端正呢?

第一个,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当体即空。就是,先把自己的影像全盘地否定,这就是为什么禅宗修行当中,一定要先脱胎换骨,要彻底地大死一番。不能一开始就相信自己,一开始要先否定,佛法是否定门入,肯定门出,先大死地否定自己,告诉自己,这些影像都不是你本来的东西,离相清净,这一点很关键!

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当体即空,它为什么空呢?因为你生命的原点是本来无一物的,所以它是空。当然你也可以用中观的因缘所生法,我即是空,但是用《楞严经》的空更彻底,就是回归到你的生命从什么地方来?找到你的原点是本来无一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把你过去生命经验当中所累积的这种性格倾向全部放下,让你的心回到你最初的原点,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是第一个概念。

第二个,即假。你在清净的本性当中,观察你具足无量的性功德,你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你从清净的心中发起广大的誓愿时的菩提心就非常可贵,它没有夹杂任何毒素的,是纯粹的菩提心,离一切相而即一切法。当你回归到一念心性时,虽然你的心中妄想依旧,业力依旧,但是你不随妄转,因为你内心当中,安住在两个非常重要的重点:一个是清净心,一个是菩提愿。

就是,你现在虽然有很多妄想,但是不能把你的菩提幼苗住在妄想里面,你要把妄想拨开来,找到一个干净的土地,重新把你的菩提苗种下去,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如果你的菩提心种错了,以后会非常后悔,就像阿罗汉,最后在法华会上痛哭流涕: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我当初的菩提心就是种错了,我发了一种出离心,我过去因为生命的经验、错误的学习,让我厌恶生死,欣求涅盘,这种影像刚开始让我离开了三界,但是离开三界以后,这种法执,处处构成障碍,害苦了阿罗汉。

所以,影像不可怕,问题是你怎么把它拨开来,找到你生命清净的土地,重新把你的清净心、把你的菩提苗种在一块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色受想行识的土地,把你的菩提苗这种实际理谛种下去,把你的清净心、菩提愿从这个地方扎下去,重新开始。那么你重新开始称性起修,依止一念的清净心所修的善法,就不断地增长你的菩提愿,这个时候以实法带动权法,权法又增长实法,你就走上了一个成佛的正确跑道。

你的结果有两个:

第一个,你会比一般人超越得快。两个人同样的烦恼深重,同样的业障深重,但是你的因地发得真实,先做一个拨开妄想的动作,安住清净心的动作,再去灭恶,会比一般人快。按照台的判教,日劫相倍——你修一超过别人修一劫。我们以前业障一样深重,烦恼一样深重,我怎么看你每进步,我怎么三五年没什么进步?方法真的不同,因为你们两个人坐在不同的车乘,有些人骑脚踏车,有些人坐汽车,当然进步会不一样。

第二个,到了净土以后,你们两个在成就功德、成就三昧神通时也不一样。有些人是师子奋迅三昧,他那个三昧一修,他的心就会特别灵巧;有些人修了半,功德就是积集不起来。所以你在因地当中,花一点时间把这个菩提幼苗种下去,你未来灭恶生善,就是乘上一个大白牛车,时间的快速,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台教法,就是,到底什么是佛陀的真实义?到底学佛有没有捷径?还是每个人都要经过同样的过程?其实不是,我们有不同的烦恼,不同的罪业,但是在解决问题时真的是有捷径的,叫一佛乘。捷径就是,必须要找到你内心深处的那一念离相清净的本性,然后从那个地方重新开始把心带回家。先不要管你现在是怎么样,先找到你原来是怎么样,这个是整个学佛的关键!

我们来看五时的判教。这个当中有三段:第一、明根钝具经五味;二、明稍利随时得入;三、明未熟更待后教。

我们先看第一个,己一的明根钝具经五味。就是这个人根器非常的迟钝,他一定要经过五个阶段,一个阶段都不能少,才能够发起清净广大的菩提心。

我们看第一段:

次明别五时者,乃约一类最钝声闻,具经五番陶铸,方得入实。

这个别五时,就是,有一种根钝的声闻人或者是人种性的人,他一定要经过五个阶段的陶冶铸造,才能够会归到一念心性,发起真实的菩提心,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根钝就是这个人进步很慢。如果你今带着妄想习气来修学,就是你过去已经形成一种习惯性了。比方,这个声闻人,他过去的生命经验,给他的结论就是人生是痛苦的,他本身已经有这种习气了,他学佛以后没有得到善知识的引导,就按照自己的习气去找相应的法,跟着自己的习气去学佛,所以他就专找这种声闻法,就去好乐声闻法。有些人一接触声闻法,生命是无常是痛苦的,他心生大欢喜,因为跟他内心的想法是一致的。所以,声闻人对苦谛的法很执着,厌离生死,欣求涅盘,这种人,执着的相状很坚固,他成佛之道就历尽沧桑了。

我们来看看他要经过什么过程,先看第一个:

所谓初于华严,不见不闻,全生如乳。

佛陀出道以后,佛陀先不考虑众生的需求,因为他面对的是大乘根机已经成熟聊众生,所以佛陀先把他内心一心真如的功德妙用全部显出来,把一个身为大富长者的富贵珍宝显出来,现出千丈的卢舍那的报身,的是一佛乘一真法界的妙法: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中现大,大中现,那种事事无碍的法界。当然这种声闻人,他住在心中的妄想,怎么可能看到佛的功德?所以他不见不闻。

在台宗,学佛过程它很重视两件事情:第一个,你所见的佛陀是何身;第二个,你所听的法是何法——见佛、闻法。声闻人是有眼不见卢舍身,有耳不闻圆顿教,他什么也没看到,什么也没听到,所以全生如乳。

我们看台的判教,声闻人内心对苦谛的执取,他在华严会上一点好处都没有得到。就像一个乞丐,好不容易回到自己的家,大富长者是想把他找回来,但是他以为大富长者要伤害他,所以只好惊怖逃走!为什么呢?他内心自卑!所以他刚开始跟大富长者接触时,是完全都没得到好处,他是害怕的。他,哎呀,佛的功德这么殊胜,这个法不是我该修的,或许我不适合这种佛法,他就产生这种自卑,产生逃避。所以华严会上对于那种定性声闻——坚固执着的声闻来,一点好处都没有得到。

当然,佛陀要想办法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看第二段:

次于阿含,闻因缘生灭法,转凡成圣,如转乳成酪。

佛陀先讲《华严经》,度化了根熟菩萨以后,佛陀收起了他的本地风光,开始从本垂迹,从法报二身,现出一个丈六的老比丘相,讲生灭的因缘法,讲生灭四冢告诉声闻人:你不要着急,你先把生命分两块,我先不跟你讲佛的功德,先跟你讲三界是怎么回事。就是人世间有两种因缘:一个叫作苦集的流转门;一个是灭道的还灭门。三界的苦集,是怎么怎么的不好,是不净、苦、无常、无我;涅盘是怎么怎么的常乐我净,怎么的殊胜。佛陀是用对立来讲生灭因缘法,就是当恶法消失了,善法自然增加,两个是一种绝对的对立。这个法的味道像什么呢?就把这个生乳转成奶酪,就是经过精制了,比较浓一点。

也就是,佛陀在度化这种坚固执着的声闻人时,他是先培养他们:既然他认为三界是痛苦的,佛陀就因势利导,先让他从痛苦产生出离心,从出离心修无常无我,调伏他对三界的爱取,让他能够从生死的此岸达到涅盘的彼岸,先满足他第一个需求,让他先安住下来,这第一件事情。

看第三段:

次闻方等,弹偏斥,叹大褒圆,遂乃耻慕大,自悲败种。虽复具闻四教,然但密得通益,如转酪成生酥。

声闻人经过前面的生灭四讵—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后,因为他过去有声闻的善根,遇到佛陀声闻教法的启发,所以成就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么成就四果以后,佛陀开始弹偏斥,叹大褒圆。就是,佛陀用大乘佛法的功德来刺激衬涅盘,因为乘人从生死的此岸来到涅盘的彼岸,他的心态主要是两个:

第一个,自足,他非常满足。他觉得经过长时间的修学,终于可以离开三界了,不再受老病死的折磨了,这个涅盘是大安稳处了,所以他非常满足,得少为足了。

第二个,他充满了自信。他觉得这个世上没有人能够超越我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他是无学位了,甚至于认为佛陀也不过如此。所以在声闻人心里,他认为佛陀也就是个大阿罗汉,只是比舍利弗、目犍连尊者更高明的阿罗汉,阿罗汉的本质没有变。

也就是,他们认为佛陀最终会进入到跟他一模一样的涅盘,就是佛陀您老人家,没有入涅盘之前比我们高明,但是您入了涅盘跟我们是一样,因为涅盘只有一个。所以他非常满足,充满了自信,他认为他是生命中唯一的殊胜。

但是到了方等会上,他受的刺激太大了,比方在《维摩诘经》里面大乘功德对他的刺激。《维摩诘经》大谈不二法门:

第一个,染净不二。《维摩诘经》一开始,佛陀先现出《佛国品》,就是宝积长者子,他领着五百个长者子,拿着珍宝去供养佛陀。供养佛陀以后,宝积长者子就:佛陀,您可不可以把诸佛的清净国土现给我们看,启发我们的善念?佛陀就把十方国土里特别庄严的地方现出来。现出来以后,五百长者子就开始发菩提心了:我们以后也要成就像佛陀一样的功德,佛陀就一一地赞叹:如是如是。

这时在座的声闻人就起疑惑了,舍利弗就代表大众提问,他:佛陀您老人家给我们看的佛国土都很庄严,怎么您的国土娑婆世界如此不堪呢?就是作为佛陀,人家的国土那么庄严,您娑婆世界的国土怎么这么不干净呢?佛陀这时就微笑着,以脚按着大地,娑婆世界的苦空无常突然消失,现出了七宝庄严的国土,他,这个就是我的国土,显出染净不二。

这与声闻饶认知是有所差别的,因为声闻人认为娑婆世界是不净、苦、无常、无我,突然间化成这种常乐我净的功德庄严,所以这时,第一个,刺激了声闻人对染净的概念,他认为娑婆世界是杂染的,涅盘是清净的,但是现在看到的娑婆世界是清净的,所以这是第一个刺激。

第二个,真妄不二。《佛国品》讲完以后,佛陀就告诉舍利弗尊者:你带着弟子们去看看维摩诘居士,他生病了。舍利弗:我不敢去,他老人家智慧、辩才无碍。后来派目犍连去,目犍连也不敢去。派大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都不敢去。后来佛陀只好命令文殊菩萨带了八千个菩萨、五百个阿罗汉浩浩荡荡地去参访维摩诘居士。

维摩诘居士知道大菩萨阿罗汉们要来,就把房子清空,除了一张床以外,其他的都把它清掉,让这些大众进来。进来以后文殊师利菩萨就代替佛陀问候维摩诘居士,:您怎么生病呢?维摩诘居士:众生有病,所以我就生病了。

众生怎么生病呢?他:众生因为痴爱而生病。因为愚痴、攀缘、贪爱造了罪业,所以就生病了。为什么众生生病,您就生病呢?因为菩萨有大悲心执着众生,就好像一个母亲生了个独生子,这个独生子生病了,这母亲就跟着忧虑,也生病了。

这时文殊菩萨就:那怎么让这个病得到解脱呢?云何解脱?维摩诘居士:要从诸佛解脱中求。就是,生病要追求诸佛的解脱。文殊菩萨:怎么样追求诸佛的解脱呢?维摩诘居士:当从众生心行中求。

诸佛的解脱要从众生妄想的心中求,这个地方又刺激阿罗汉。阿罗汉以前厌恶两个东西:第一个,他厌恶外在的环境;第二个,他对自己的心也非常厌恶,他觉得内心世界是不可取的。所以阿罗汉最后的结果叫作灰身泯智,他把色身全部消失了,把内心的明了分别也断灭了。他认为内心只会造罪,留着它没有用,一点好处都没樱

这时听到维摩诘居士,诸佛的解脱从众生心行中求,就是,你打妄想的心,如果经过调整,它会从这念心中创造无量的功德庄严。打妄想是它,创造功德也是它,这个就是大衬真妄不二的思考。所以听到诸如此类染净不二、真妄不二的概念,阿罗汉就耻慕大,自悲败种,但是他真正的受益,是得到通教的利益。

我们明一下,通教就是空性。阿罗汉他虽然得到大乘佛法这种不二的功德,但是他并没有直下承当,他只是对自己涅盘的执着稍微淡薄。就像一个乞丐,他做乞丐,好不容易来到了这个大富长者家,经过扫厕所,后来管库房,他一进入到仓库,看到长者很多的珍宝,他,哎哟,这个世间还有这种东西。他以为他扫厕所能够得到一的工资,得到衣食的温饱就不错了。

所以他这时密得通益,这个通就是空性的道理。他知道人外有人,外有,他知道涅盘并不究竟,觉得自己还有进步空间,但是他这时还不能够完全接受大乘佛法,密得通益,如转酪成生酥,这个法又更加的精制了。

再看下一段:

次闻般若,会一切法皆摩诃衍,转教菩萨,领知一切佛法宝藏,虽带通别,正明圆教,然但密得别益,如转生酥成熟酥。

前面的方等时,对声闻人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到了般若会上,佛陀把一切的法,包括世间的生死法,出世间的涅盘之法,都会归到大衬空性,转教菩萨。般若会上的空性,佛陀很大部分都不是自己讲的,是叫须菩提宣。须菩提生死法是空的,涅盘也是空的,佛陀只如是如是,佛陀只是印证。当然佛陀印证以后,就等于是佛了。

也就是,佛陀用利根的声闻人来教导菩萨法空的思想,声闻人嘴巴当然会讲一切法空,领知了大乘甚深的功德,知道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领知一切佛法宝藏,虽带通别,正明圆教,但是,讲归讲,声闻人内心得到的利益是别教的利益。也就是,声闻人知道大乘功德不可思议,超过阿罗汉,但是他是怎么想呢?他认为这些都是命中注定,他以为有些人可以成佛,有些人是不能成佛,所以这是别教的思想。

唯识学它讲到五种种性,就是声闻种性,这个声闻是定性声闻;缘觉种性、菩萨种性,然后是不定种性。这个人可能是声闻,可能是缘觉,可能是菩萨,就看他今生的栽培,叫不定种性。第五个是无性种性,这个人完全没有出世的善根,只有饶善根。

也就是,声闻人在般若会上,观一切法空时,他还不敢承当,如转生酥成熟酥,只是善根慢慢成熟,就如这个乞丐经过扫厕所,经过库头,最后当家,统理整个长者的一切事务,当然他也掌管整个长者的珍宝,但是他认为只是暂时地保管,并不认为这个珍宝最后是归他所樱他认为这个珍宝是跟我没关系的,我只是暂时地掌管,所以他还没有真正地直下承当。但是他的善根,已经比之前对苦空无常的执着好多了。

我们再往下看:

次闻法华,开权显实,方得圆教实益,如转熟酥而成醍醐。

到法华会上,佛陀就公开地把这个权法方便门打开了,而显出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这种实法的一念心性,方得圆教实益。所以到法华会上: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也就是,一乘法就是一心的法,佛陀以前讲人果报,讲二乘涅盘,这是怎么安立的?就是你一念心修到什么程度,你的心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影像让你受用。也就是,所谓的阿罗汉的涅盘,只是你心中所出现的一个影像,如此而已,你还是心外求法,你认为那是一个真的,是你自己认为是真的。从佛陀的角度,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那是一个假名、假相、假用。你要放弃了这个影像,你就能够入到你的心性。

诸位!你要知道一个观念,佛法道理是这样,你修了一个善法,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向外攀求。你以这种布施持戒的善法,去追求外在的东西,因果会报答你。但是如果你不向外攀缘,你会归心性,佛性会报答你,就有两种情况。

就是,你到底要因果来报答你,还是要真如本性来报答你,这样讲你们听得懂吗?有人会,欸,我今修了那么多善法,我不追求饶快乐,对我来不是可惜了吗?但问题是,当你去向外攀缘,你得到因果的报答,这个报答结束了就没有了,对心性的开显一点都没有帮助。报答完以后,你该颠倒还是颠倒,该打妄想打妄想。

但是,你不能因果没有,因为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它是你心中所现的影像,你不能人果报没有,你也不能阿罗汉没有,你也不能权教的菩萨没有,菩萨功德没有,只是从佛的角度来,它都不是真实义,那是心中的影像。

所以当你拒绝了所有东西时,真如就开始出来报答你,你什么都不要时,真如只好亲自报答你,你内心的功德就显现出来了。就是,你无所求无所得,你一点都没有损失,有人会用更多的倍数来报答你。

到了这个时候,舍利弗代表所有阿罗汉: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佛陀您过去开权显实,施设了饶快乐、二衬涅盘、菩萨的功德,随宜方便事,这些善巧方便的相貌我已经知道,这些都是虚妄的,我不再疑惑。我现在一念的回光返照,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开始直下放弃所有心外的影像,开始会归到一念的心性,直下承当把心带回家,得到圆教的实益再重新出发,所以声闻冉这个时候,就放弃他过去的那些执着。

诸位!四谛法没有错,你不能是佛陀把它搞成这个样子,你这样讲不对,不公平。佛陀讲四谛法是让你对治,但要修其法不生其执,佛陀没教你执着。你不能,阿罗汉是学你的四圣谛变成这样子,那为什么菩萨修四圣谛不会这样子呢?菩萨能够以幻化之法对治幻化的烦恼,走的时候不留下任何痕迹。为什么阿罗汉去修四谛法,会产生执着呢?

所以法华会上,佛陀,你不能怪佛陀,因为你自己带妄修真,你不把生命归零,不把内心归零,你带着自己的习气来学佛,你生命经验当中累积太多痛苦的感受,太多的影像,所以你学佛以后,专挑你喜欢的东西学,结果把自己搞成这个样子。你不能佛法有问题,佛法教你修法,它没有叫你产生法执。

所以菩萨他也要经过苦谛,但是菩萨修苦谛时,是法法销归心性,他用苦谛的法,观一切法如梦如幻,用苦谛的如梦如幻的法对治内心如梦如幻的爱取,爱取消失以后,心性照旧。他为什么不产生执着,为什么不留下痕迹呢?

所以法没有错,只是这个定性声闻,他必须要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到这个时候,他就知道他跟大富长者是一家人。

我们看最后:

然只此别五时法,亦不拘定年月日时,但随所应闻,即便得闻。如来法,神力自在,一音异解岂容思议!

这种五时差别的教法,绝对不可以给它固定的时间。我们前面过什么阿含十二,方等八,这是如茨死板!你作为一个善知识,一定要经过五年修习声闻法,五年再修大乘法,你这样是耽误众生善根的启发。因为有些人在阿含的时间可能要拉长一点,到了方等时他就很快过去,到般若时更快过去。有些人阿含的时间很短,他修苦谛的时间很短,但到空性消除法执时,他拉得长一点,所以不能有固定的年月日时,只能够随顺众生善根的差别,而得到他相应的法门。就是作为佛陀法,是神力自在,一音异解岂容思议!生长在佛世,他就能够根据众生不同的妄想,施设不同的药,这个是佛陀的神通力不可思议,佛以一音演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这个地方是一件事,我们学佛,要掌握两个重点:一个是契理,一个是契机。我们一般人在修法,太强调契机这一块。就是我们刚开始在学佛时,并没有把佛教全面地作一个认识——愿解如来真实义,到底佛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他不研究这个,他专挑自己喜欢的法学,选择性地学习,甚至一辈子只受持一部经、一部论,这种狭隘的修学,就把自己变成一种定性种性。就是,他长时间地熏习这种概念以后,他的思想定型,可能短时间对他有所帮助,能够处理一时的事情,但是成佛之道后面漫长的道路,你该怎么走,你有没有想过?这个是错误的。

佛法意思,先求契理,你要先明白诸佛实相的道理。就是,佛陀了这么多法,到底什么是方便?什么是真实?到底佛陀您老人家出世,您内心深处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您先不要管众生的需求,就是您老人家内心当中,到底您的真话是什么?这个要先搞清楚,然后再想到你的需求。就是先求契理,再求契机,这样子在修法时,你会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站在一念心性来修这个法门,第一个快速成就,第二个不留下任何的痕迹,不会形成后续的障碍。

如果你一开始学佛法,个饶喜好太强,看到什么就一头钻进去,然后其它所有的法门全部排斥,把自己完全封闭,一辈子就受持一部经典,那你后果就很严重,就是你自己把自己关起来,那么后面的成佛之道就充满了坎坷,充满了崎岖,你后面的路就很难走下去,因为法执比我执更难对治。因为我执粗重,法执它没有对错,但它影响到你的胸量格局,影响到你成就功德的庄严。

所以这个地方就要注意了。你必须教理要圆融,事修可以专。就是,你可以事修上选择一门深入,但是道理上你必须要全盘地了解。虽然你不一定要很深入,但是你要掌握什么是权法,什么是实法,你必须要先求契理,再求契机,这样子你先找到跟成佛之道在同一条佛道的跑道,先找到成佛的正因,然后你再往前走,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喜欢天台教观纲宗请大家收藏:(m.xspsw.com)天台教观纲宗闲时书屋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闪婚蜜爱,年度第一宠妻 重瞳开天:开局融合仙凰女帝 让我攻略加生子?我选择摆烂 重生娶了清纯初恋后,再度发家致富! 万鬼万仙 我乃茅山大师 食戟之最强美食系统 城与郊:新的开始 聊斋志异 快穿之主神疯了 国运之战:我的中式恐怖吓哭全球 娱乐圈之名门影后 听的人乏味 开局签到武当山 末世之霸爱 火影之秽土复生 乡里人 重生古代之纨绔逆袭 附梦人 三国老司机
经典收藏 相亲节目表白被拒,逮捕女嘉宾 葬灵笔录 三垢 致命供体 毁三棺 睁眼撞鬼 危城 我在火葬场那些年 身后有鬼 幽冥传说之轮回权杖 提交污点公诉 阴墓阳宅 鬼推星 阴阳手记 招鬼 最后一个赶尸人 邪神记 灵妻 整个诡异世界都在等着我上天 盗墓之哑巴妹妹
最近更新 民间风水师从破除邪术开始 被女友献祭,我成为校花的影子 星际时空,我是谁? 我穿越的平行世界居然有诡 我乃茅山大师 有家寿衣店 开局千亿鬼币:在惊悚世界做大佬! 我非池中物 刑侦九十九案 土夫子自传 开局三选一,进入石村号 全盛京盼我死,摄政王却教我反杀 我开一家了事堂 无限:欢迎来到暗黑童话世界 短篇小说鬼故事 我接手了爷爷的风水店 茅山异仙之鬼道阎罗 惊悚末世:开局拥有万亿冥币 重生之我是九叔小师弟 精神病一来,鬼都精神了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 天台教观纲宗txt下载 - 天台教观纲宗最新章节 - 天台教观纲宗全文阅读 - 好看的悬疑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