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首页 >> 天台教观纲宗 >> 天台教观纲宗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邪祟缠身:我的人生只剩三年 盗笔:入局 诡异世界:林逸和宋佳 国运之战:我的中式恐怖吓哭全球 盗墓:穿越NPC他不知道剧情 噬魂狐妻 世间若有不平事,午夜亲自来审判 我在诡异大厦当保安的那些年 我在地狱游戏里当卧底 我在三十年前与现在来回穿梭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 天台教观纲宗全文阅读 - 天台教观纲宗txt下载 - 天台教观纲宗最新章节 - 好看的悬疑小说

第8章 第8集《天台教观纲宗》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五、法华涅盘时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三页。我们讲到五时里面的第五个时段,法华涅盘时。

在《法华经》上,十方诸佛,包括过去的诸佛,包括现在诸佛,乃至于包括未来即将出世的诸佛,他的出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佛陀本来想把他自己觉悟的大乘圆满的善根,直接交给一切众生,让众生依止内心一念心性的清净心菩提愿的善根,去广修一切法门而快速地成佛,佛陀是要直接把摩尼宝珠交给我们。

但是,这个地方牵涉到一个严重的问题。众生在三界打滚太久了,累积了很多生命的经验,产生了一种根性的差别,众生不是一张白纸。所以这不是佛陀要不要的问题,佛陀必须要务实地面对众生差别的根机。

所以佛陀从涅盘出来时,本来是想要赶快把他最圆满的东西直接给我们,但是他不可思议的大悲心跟众生接触时,发现这件事情行不通,所以佛陀采取两个阶段:第一个直接给;第二个间接给。

什么叫直接给呢?比方华严时,佛陀看到有些人善根成熟,所以佛陀就直大法,直接把他自己经过三大阿僧只劫历练得到的最核心思想,这种菩提的善根直接交出去,所以华严会上这些大菩萨,就直接能够受用而付诸行动,快速地成就佛道。的确有这种人,让佛陀畅佛本怀。

但是绝大部分的人不能这样做,他必须要有一个过程,因为他内心有一种排斥,可能是业障,也可能是他的思想产生了问题。但是佛陀的态度是,治病先治最严重的,就是消他的生死罪业。因为业力会让我们怎么样呢?会比较自私。一个人很痛苦时,就很难去关心别人。所以你自己在三界里面苦苦恼恼,怎么可能发菩提愿?这可以理解。正常凡夫的心态,都是得自己先安定下来。

佛陀也知道众生的根器低劣,业障深重,佛陀就先讲《阿含经》消业障,先想办法把你从三界的火宅里面救出来,让你在一个无忧恼处先住下来。唉呀,这个地方有吃有喝,没有烦恼的干扰,没有罪业的干扰,没有老病死的折磨,多好!

所以阿罗汉到了涅盘以后,对佛陀非常感激。他觉得自己大事已办,跟十方诸佛一样。这时佛陀开始用方等去刺激他,佛陀派了很多大菩萨,跟那些阿罗汉圣者接触。衬三昧力跟大衬三昧一接触,声闻人内心觉得隐隐不安:原来我还是不圆满,人外有人,外樱到了般若会上,把他的法执消灭以后,他的内心打开了,才堪受大法。

佛陀对于业障深重、善根薄弱的人,他是怎样做呢?他是先让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教;对于根利遮轻的人,是直接传授他的心地法门,直大法。

佛陀出世的本怀虽然只有一个,但是考虑众生的差别根性,佛陀是两种方式:一个顿,一个是摄渐归顿,先有三种的渐法,然后才归顿。

《法华经》摄受我们这些业障深重的凡夫,《华严经》摄受那种根利遮轻的。法华会上是,这个人经过阿含、方等、般若三时的调熟以后,应该是可以了。佛陀就开始“正直舍方便,但无上道”,把前面的方便门全部拿掉,把他出世时最初的想法显露出来。

《法华经》是什么概念?我们解释一下。它为什么能够作为佛陀最后的收尾呢?

《法华经》的标题,叫做《妙法莲华经》,我们简单地解释。这地方有两个重点:第一个,谈妙法;第二个,谈莲华。妙法是它的法体,就是佛陀出世,是要把他内心所觉悟的妙法,直接传给一切的有情众生。

什么是妙法呢?智者大师分成三类来明。第一个,佛法妙;第二个,众生法妙;第三个,心法妙。

为什么佛法妙呢?因为佛陀的法界是事事无碍,能够“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中现大,大中现。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佛陀能够在一个毫端里,现他的宝王刹,所以佛陀的法界是不思议境。他一个功德能够变现无量的功德,无量的功德也可以把它缩为一个功德。

比方净土法门。阿弥陀佛可以把他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的成就,缩成一句佛号,这件事情不可思议。就是,你接触阿弥陀佛的音声,你就可以“即众生心,投大觉海”,

直接跟弥陀广大的四十八愿功德接触,音声它不就是个音声吗?但是你心态准备好的时候,它就不仅仅是一个音声了——诸位!它就是四十八种加持力,四十八种功德力了。你接触了阿弥陀佛的音声,就启动了弥陀四十八种加持力了。

阿弥陀佛怎么做到呢?事事无碍!他能够在一个法当中,含摄广大的功德,一为无量,佛陀的境界不可思议!如果今你念了一个菩萨的圣号,那就不一样了,因为菩萨的事事无碍没有圆满。所以佛法界是不可思议的。你只要接触他一个法,就具足他所有的法。

第二个,众生法妙。为什么众生法界不可思议呢?众生法界是本来清净,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一念妄动,真如不守自性,然后向外攀缘,那么一打妄想,以后惨了,起烦恼了。一个人向外攀缘以后,开始起各式各样的烦恼。你的烦恼跟他的烦恼不一样,他的烦恼跟你的烦恼也不一样,没有一个饶烦恼是一样的。所以众生各打各的妄想,各起各的烦恼。

打完烦恼还不是这样就结束,还付诸行动——造罪,各造各的罪业,最后各得各的果报。这件事情也不可思议。就是,它本来只是一个妄想,你把今生的生命回归到因地——你的前生,本来就只是打了个妄想。

前生的妄想,变成你今生的果报。你今生经常打的妄想,又变成来生的果报。这件事情也不可思议。本来是心中的妄想,最后变成一期寿命的受用。

就像一个人做梦,本来好端赌,做梦的时候梦到自己“梦里明明有六趣”,醒过来时啥都没有,然后再做另外一个梦,所以这个做梦的境界也不可思议。众生法界这种颠倒妄想也不可思议,他能够把三界创造出来也不可思议。

第三个,心法妙。我们一念心性体性是清净,即空、即假、即中,

但是它又能够具造百界千如。你要念头一动,它就能够创造十法界的染净因果。虽然创造十法界染净因果,它本身又是离相清净,空有无碍,也不可思议。

这三种妙当中,智者大师认为心法妙最重要。因为心法能够统摄前面的佛法跟众生法,整个十法界的开关在你一念心。所以你把心管好了,你的心端正了,你的生命的结果就端正了。所以心正一切法正。你心颠倒了,一切法都颠倒了。

所以整个妙法,虽然开出佛法界、众生法界跟心法界,后来智者大师把它会归到一念心,因为一念心掌控了整个佛法跟众生法。

这个就是佛陀在法华会上,业障凡夫经过消业障、破除执着以后,佛陀要开显的现前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清净心菩提愿。

众生依止妙法而修有什么好处呢?莲华,用莲华来赞叹一个人在拜忏、在念佛时,他不但是在念佛,他是透过佛号来启发大衬善根。一念心性而产生佛号,由佛号又庄严一念心性,这个人他的生命当中,就具足了莲华三德。

莲华有三种功德:

第一个,居尘不染。虽然我们未来还要面对很多烦恼的刺激,还要受到很多业障的伤害,但是内心安住清净心、菩提愿的人,你可以把这个伤害降到最低。因为你开始认为这些烦恼是没有的,业障是没有的。

诸位!你面对烦恼的态度很关键!你认为本来就有烦恼,然后用方法去对治它,用佛号消灭它,那你的进步会很慢,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不是妙法。

所有的灭恶都要跟清净心结合,要站在没有烦恼的角度努力地对治烦恼,站在没有业障的角度去忏悔业障,站在没有生死的角度想办法了生死。

所以菩萨是远离过失,虽然他还是业障凡夫。当然他的阿赖耶识里面还有烦恼障、业障、生老病死的折磨,但是面对过失的时候他居尘不染。像莲华一样,你泼污泥的水,它的叶片不沾染污泥,虽然表面上有,实际上它无住。

同样的烦恼、业障,表现在内心有大乘善根的人,它的势力降到最低,这一点对净土宗往生非常关键!诸位!你怎样从烦恼障、业障里走出来,这很重要!临命终时,我们合理地推论,每个人会先堕入妄想,因为我们平常都是先打妄想然后再对治的,那临终时你也是先堕入妄想。

净土宗的正念,就是看谁能够把握第二念——你的反击能力。就是,临命终时你是怎么走出来很关键,你只有八个时的时间。按照印光大师的法,临命终就是死亡后八个时,这八个时的处理态度,影响到你的来生。你的内心有生死的业力,也有往生的资粮,在那个地方真妄交攻,两个业力都在鼓动。这个时候你的心态扮演重要的角色,你的心态就是个开关。你到底是启动生死业力而随业流转,还是把你在佛堂忆佛念佛净土的善根启动起来,而去招感阿弥陀佛?

身为阿弥陀佛,他随时都在等待接引你去净土,但是你得走出心中的妄想,才可以面对弥陀的光明,问题在这里。阿弥陀佛不能跳入妄想把你拉出来,不可以!他的觉悟不能取代你的妄想。就像蕅益大师的,“既从心起,还从心灭。”妄想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没有人可以帮你消除,你自己打出来的妄想,必须自己处理。阿弥陀佛是在你走出了妄想,他才可以把你带走。

所以末法时代的我们,流转到现在,每个人打的妄想都差不多,谁能够快速走出妄想变成关键了!合理地推论,因为我们平常就是打妄想、念佛两个东西都有,临命终,我们一定堕入妄想。你不可能临终时都不起妄想,这怎么可能呢?这是不合理的推论。

所以我们应该,临终时一开始先堕入妄想,然后再从妄想里面走出来。这个时候就考验到你净土的善根,还有大乘善根的结合,这时空性的智慧很重要。你那时认为妄想是真的,那就惨了,你就很被动。你压住一个妄想,又冒出另外一个妄想,你就在时时勤拂拭,惹了满身的尘埃,不容易走出来了。

所以你现在能居尘不染,要看你的清净心的体会有多深。菩萨在远离过失时,他比一般人能够快速地走出他内心的阴影。虽然他没有断烦恼,但是他有办法从烦恼里面走出来,他能够把握第二念的正念,走出妄想。

第二个,因果同时。这个是在讲菩萨修善。一个人没有成就心中的妙法,是成就不了善根的,他只能积集资粮。很多人念佛念了一辈子,也没有念出一个往生的善根来,他对娑婆世界还是很执着。就是因为这个人念佛时念佛,该打妄想还打妄想,他没有把外在的佛号跟内心往生的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统一起来,所以他这个因果不同时。可能要很多劫后,他这念佛的功德才会出现。

菩萨不然。菩萨在修一个法时,同时就能成就他的善根。虽然他的果报受用在来生,但是以他善根的成就来看,他因果同时。就像莲华,华还没有谢,莲子就已经有了,甚至含苞待放时,就有莲子。一个菩萨在修布施时,已经成就布施的善根,他来生会继续布施下去。他在持戒时,就已经成就持戒的善根;他在念佛的当下就已经加强他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善根,往生的善根。这是因果同时的,不用等到临命终,他平常就已经在累积功德了。所以他在修善时,由于这种妙法的操作,因果同时显现。

第三个,在利他这一块,微妙香洁。因为他的清净心、菩提心没有任何的法执,所以他度化众生有无量的方便,顺逆皆方便。就像《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维摩诘居士如何通达佛道?维摩诘居士:若菩萨行于非道,是名佛道。这个就不可思议了!所以,菩萨没有我法二执时,他能够广设无量方便普门示现,就像一个莲华散发无量的香气,微妙香洁。

一个人如果在法华会上,能够承当佛陀所授的一念心性,清净心菩提愿,他的身口意在断恶修善度众生时,能够居尘不染,因果同时,微妙香洁,所以佛陀用莲华的三德来赞美这个菩萨,这就是《妙法莲华经》的意思。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本文。

《法华经》它的重点在于:

开三藏通别之权,唯显圆教之实。

佛陀在前面的藏、通、别三教,用阿含的法,消除众生的生死罪业;用方等的法,来刺激声闻人让他知道有所不足,让他“耻慕大,自悲败种”;用般若的法,洗除他的生死涅盘这种对立的法执,叫做权法,佛陀在前面强调法力不可思议。到了圆教,佛陀告诉你,其实法门是其次,你的心跟法门接触时,用什么心态这是关键了。心力决定了法力,而不是前面的法力决定心力。

我们在学《法华经》之前,你修五戒十善的,是修人乘;你在念佛,你是修净土法门,其实你念佛不一定修净土法门,你只是在念佛,很多人只是在念佛而已。所以我们以前在讲权教时,只以法门来论断一个饶内心世界,这是不对的。

到了法华会上,“心正一切法正,心邪一切法邪。”

你今修的法门结果是什么?答案是不一定!当初这一念心跟这个法接触时你是怎么想的,你是用什么善根力来带动它的:你用十善的心,得人乘果;你用出离心,得二乘果;你用清净心、菩提心,得成佛的果;你用往生的心,就是净土的资粮。所以到法华会上,佛陀就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了,把一切法会归到一念心性。

这当中讲出两个重点:第一个,深明如来设教之始终;第二个,具发如来本迹之广远。

从教法上明,佛陀施设教法的开始,先施设法门来对治众生的病,到了最后,再把一心真如的思想开展出来。佛陀是先讲法再讲心,先讲权教再讲实法,这个是因地的修学。

那么果地的功德呢?佛陀先示现迹门再开显本门。佛陀讲本门时,前面十四品是讲教法,后面十四品讲迹本二门。

比方《从地涌出品》,这个是佛陀开显本门的关键品。

《从地涌出品》佛陀开显这么好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原来心性调整好了,你的进步就快了。你现在没有进步,不是你修行的法门没有用,而是因为你没有调整你的心为佛心,你没有把佛陀的心当作你的心。你要以“佛心为己心,佛智为己智”。比如,你今想成就阿罗汉,要先学阿罗汉的心态,然后才去学他的行为,根本在心态。

所以到了法华会上,佛陀讲到心态决定你的法门。佛陀讲完以后,谁能够把这个法传给那些末世的业障凡夫呢?那些阿罗汉没有人敢出声,因为阿罗汉对生死太怕了,虽然发了菩提心,但是还有法执,微细的法执。

这时从地涌出初地、二地、三地乃至于十地的大菩萨,跪在佛前,我们可以为释迦牟尼佛来流通这些大法。这些阿罗汉一看,问佛:这些人是怎么来的呢?释迦牟尼佛:他们是我过去教化的。阿罗汉:怎么可能?您老人家今生从印度出生然后出家,结果成佛,到现在才将近八十岁,这些大菩萨都是久修大士,怎么可能是你教化出来的呢?因为声闻饶概念就是:佛陀您是今生才成佛的,您老人家寿命也就八十岁,而且我们一辈子都跟着您,您什么时候教化这些人呢?

佛陀就开显他的本门,他的法身。:其实我不是今生才成佛,我久远劫来早就成佛。你今看到我的色身,只是我一时的示现,你没有看到我的真身,法身。所以佛陀从《从地涌出品》讲到《如来寿量品》,这个时候阿罗汉恍然大悟:原来你看到的今生只是佛陀的一个水泡,你没有看到大海。

所以开始讲到法身常住的概念,这时把丈六的比丘相跟佛陀清净庄严的法报二身结合在一起了,这个是从本垂迹。

佛陀在临终之前,交代了两件事情:第一个,教法要怎么操作。佛陀讲这么多法,用什么心态来操作它最好。第二个,什么是佛陀,您老人家把自己的身分表达一下,就是法身、报身、应身。所以约化仪来,名会渐归顿,亦名非顿非渐。

诸位!这个地方我们看得出来,它跟《华严经》的不同。《华严经》叫顿,当机众他的内心本来就是光明的,不要去洗刷了,所以佛陀对这些人直大法,直接把妙法传给他。

但是《法华经》这些承当大法的都是业障深重的,像我们这帮人就是适合《法华经》,要经过一个过程,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所以它是会渐归顿,也叫做非顿非渐。因为它不是纯粹的顿,也不是纯粹的渐;它是带有渐教的顿,是带有兼修权法的一个过程的,最后才会归到实法。

所以到法华会上,这些阿罗汉们听到佛陀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他的心态是“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原来我也没有失去成佛的机会,那是佛陀施设的方便。

法华会上等于是为一切的声闻人授记。他们知道已经走了三百由旬,而且这三百由旬并没有白费,只要继续努力,前面的功德照样算数。因为佛陀的权法是没有离开实法的。

我们再看涅盘。

涅盘是在《法华经》之后,而且是佛陀即将入灭了。为什么佛陀讲《法华经》已经把整个前面的修行做一个交代,还要讲涅盘呢?

他有两个理由:第一个,重为未入实者广谈常住;第二个,又为末世根钝重扶三权。有些人他经过佛陀三时的调教,阿含、方等、般若,听到《法华经》他还没什么太大感觉,所以佛陀再讲涅盘补充一下。

《涅盘经》讲心性讲得更明确,比《法华经》讲得更直白。《法华经》讲很多譬喻,到了《涅盘经》,佛陀是有话直了,广谈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又为末世根钝重扶三权。

这个地方佛陀设出一个警告。就是,心性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故,它是清净心;即一切法故,所以发菩提愿。虽然心态决定了状态,但是你不要忽略了因果的缘起。

比方像百丈禅师,他有一在百丈山讲《金刚经》,有一个老人家来听。听完的时候跟百丈禅师顶礼:“法师,我听了很受益。我过去是迦叶佛的一个比丘,还是一个大善知识,因为把心性跟因缘果报分开了,所以有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不落因果,为了这几个字堕入五百世当狐狸”。他:“我现在知道了,不是不落因果,是不昧因果”。

一个自性觉悟的人,他不会否定因果,也不会忽略因果。所以这个时候,佛陀重扶三权,就是要明:虽然你的心性决定了最后的状态,但是你如果持大乘善根去造罪业,在成佛之前,要去先受痛苦的果报。虽然善根没有消失,但是你会因为罪业,先去一趟三涂果报,你划不来。

所以佛陀就重扶三权。《涅盘经》,古人形容它叫做扶律谈常。扶持戒律的因果事相,也广谈常住的佛性,理事圆融,是以“追四教,追泯四教。”佛陀在讲事修时,广泛地明藏、通、别、圆四教的重要性,这个对治法门也很重要。但是入一念心性理观时,追泯四教,四教都是方便,而佛陀的目的是要把心性这一块传给众生。

约化仪亦名非顿非渐。它跟《法华经》是同一个时段,也是会渐归顿,它不是纯粹的顿,也不是纯粹的渐,它是带有渐教的顿。

五时中,《华严经》是针对特别利根者而,这个先不谈。我们从一个业障凡夫来,佛陀施设的教导是先有法门再讲心态,他是先为实施权,然后再开权显实。但是最终的结论是心态为根本。你修行用什么法门是方便。但是必须掌握的根本是你的心态。

以净土宗来,你往生的心态比你念佛的数目更重要。因为你念得很多,但是你没有下定决心要求生净土,你的善根就薄弱。就是有些人净土善根薄弱,但是净土的资粮很强,因为他一念很多佛号。

诸位!所有的马车,那匹马是最重要的,那个引导者最重要。你的车子很大,马是瘦瘦的,这不是一个好马车,因为你的心态太薄弱了。如果你的心态,你的净土的善根强,十句佛号乃至一句佛号都可以往生,因为往生不是靠你的力量,是靠弥陀的感应。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会创造佛号,但是不知道怎么引导佛号,就是你这个马车弄得很漂亮,这个车子弄得很漂亮,但是前面没有马,或者这个马太瘦了。

这个地方就是,善根力主宰着善业力。佛陀为什么到法华涅盘的时候强调善根、一念心性的重要?因为你内心的觉悟将会影响你的来生。当然你的资粮力,藏通别的这种对治法门也很重要,但是它毕竟是枝末。

所以修行要掌握根本,而善根就是根本。如果你的善根只是饶善根,你的心态是这样的一个心态,你所有的佛号,所有的修行,将会往人乘去,你佛号的功德暂时不能表现在成佛上;你的善根越强,你所有的资粮全部往前跨一步。

这就是为什么大乘佛法要花很多时间来学习。因为你的思想的觉性提升了,就意味着你今所做的功课全部提升。如果你不想学习,闭着眼睛就开始修行,你根本没有善根。你没有经过学习,没有经过传承,日常生活里面的经验不可能给你善根。日常生活里面的思想全部是一种错觉,全部是颠倒的,都不能用的。

所以我们从佛陀这样的一个思想可以看出,佛陀是一直在讲,到了涅盘时更清楚:善业力保证你不堕恶道,善根力保证你解脱跟成佛乃至于往生,这两个都很重要。

我们看总结。先把它念一遍。

这有两段,先看第一段。

而秘密不定二种化仪, 遍于前之四时。唯法华是显露,故非秘密;是决定,故非不定。

根据前面的五时,在《法华经》判教这一块,蕅益大师偏重在顿跟渐这两个发明。华严是顿。法华是会渐归顿,带有渐教的顿,但是没有把秘密跟不定这两种仪式放进去。其实在前面的四时,华严、阿含、方等、般若都有秘密跟不定的内涵在里面,只佣法华经》没有秘密跟不定。

比方《阿含经》。《阿含经》佛陀是但三藏教。但是佛陀讲《阿含经》时,八万人听了以后发菩提心,这怎么回事呢?佛陀什么大乘法都没有讲,就告诉你一个人少管闲事修习四念处,但是这些人听了以后发菩提心,表示什么?佛陀一定施设秘密法,让有些人听到,有些人没有听到;或者不定,这个词可能有大衬含义,各人解读不同,就有不定义。

所以阿含、方等、般若都是这样。你看,佛陀讲观一切法空,但是有些人读《金刚经》以后,他知道这个空里面有妙樱你怎么知道呢?我就知道啦。佛陀有不定义,佛陀讲这句话,有各自解读的含义。

但是,诸位!法华、涅盘没有这种事情。《法华经》没有各自解读的含义,它只有一种概念:决定。而且没有秘密,它是显露、决定。遇见《法华经》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你要么,不读法华;要么,你读不下去。五千声闻人一看到佛陀讲《法华经》,他不高兴走了。你要么,读到一半放弃不想学了。第二种,你只要学完,或多或少一定会发菩提心。就是这个教法:我要么,不接受。但这个教法它是显露决定,纯圆独妙,只要流到你的心中,它只有一种情况——一定会让你发菩提心,没有例外!它不可能有其他的解读,除非你不学。

所以《法华经》是显露而非秘密,是决定而非不定,它没有前面藏通别的“闻大证,闻证大”两种情况,不可能!

我们看总结。

然此五时,有别有通,故须以别定通,摄通入别,方使教观咸悉不滥。

前面我们偏重在别五时,就是教法生起的次第,佛陀先讲顿法然后再施设权法,最后再把权法归到顿法,会渐归顿。这个是约教法;但是约众生的根机,佛陀一切时讲华严,一切时讲阿含,一切时讲方等,一切时讲般若,一切时讲法华涅盘,通五时。

比方,佛陀讲《阿含经》,为业障凡夫;但是这些人中有些人《阿含经》听到一半,他觉得已经可以发菩提心了,他不用后面方等、般若,他的根机比较利,他觉得业障消了差不多了。佛陀讲到一半时,对某些人施秘密教,让这些人直接听到法华的思想。

比方,佛陀讲般若经,讲观一切法空,听到一半时,这些人,法已经够了,他不用整部听完,听到一半时,佛陀施设秘密教,让有些人再也听不到《金刚经》,他后面听到都是《法华经》的思想。秘密教,佛陀法不是那么死板的。

所以它有别五时,通五时;它有差别义,有融通义。故须“以别定通”,以这个别五时来论断佛陀教法生起的次第;“摄通入别”,以通五时来明佛陀他的应机法。“通”,是考虑到众生的根机差别;“别”,考虑佛陀教法生起的次第。

我们看蕅益大师把它做一个归纳。今先示五时八教图,次申通别五时论。

蕅益大师有一个五时八教图,我们看一下。

看补充讲表第一页跟第二页,附表一跟附表二,我们把五时八教做一个总结。

台宗把教法分成三大类,做一个归纳。第一个,教法生起的次第;第二个,教法的内涵;第三个,教法的仪式。

教法次第是第一个华严时。佛陀成道以后,没有马上去面对生死凡夫,先度脱这些根熟的菩萨,把这些菩萨的善根带动起来,然后再现出丈六的比丘相,陪着众生经过阿含,就是消除生死罪业;方等,让他能够弹偏斥、叹大褒圆,耻慕大,自悲败种;到了般若,观一切法空,以无所得心、无所得的智慧,洗除他的法执;到了法华涅盘开始直接传授妙法。

这个五时有两种譬喻,你学台要稍微知道一下。

第一个,古德用《华严经》的华严三照来譬喻五时。华严三照就是,《华严经》用太阳出来的情况,来比喻佛陀施设教法的次第。

太阳是怎么出来的?第一个先照高山。你看太阳没有出来之前,它是从下面照上来,它先照山顶,就是佛陀法先把利根人给度了;然后次照幽谷。慢慢升起以后,它从照山顶,最后照到最低的幽谷,加被业障凡夫,讲阿含;然后转照大地。转照大地有三个时间:七点到般的太阳,方等时;九点到十点的太阳,般若时;十一点到十二点的太阳,法华时,普照大地,让一切众生直接接受妙法。

它从先照高山,次照幽谷,转照大地,这个是华严三照。这是引用《华严经》日出的次第,来比喻佛陀法的次第。

第二个,涅盘五味,用《涅盘经》的思想。牛奶出来以后,第一个是牛奶;再加工以后叫做酪;第三个再加工叫做生酥;再把它精致加工变熟酥,最后变成醍醐。

牛奶是佛陀的原汁,就是佛陀讲《华严经》时,直接把他自己内心所实证的清净心菩提愿整个传授,把他当初这清净心菩提愿是怎么修来的,怎么操作的,传授给那些菩萨。菩萨听了欢喜,照着这样做,很快地成就华严的功德。就像牛奶,没有加工过的。

但是有些饶体质,牛奶他受不了。佛陀开始加工了,讲阿含、方等、般若,经过酪、生酥、熟酥的调制,最后到《法华经》醍醐 ,万病总治。这也是一个譬喻,涅盘五味。

再看法华四教。

法华四教,藏教是乘教,通、别、圆是大乘教,这是第一个判法。或者藏通别是权法,圆教是实法也可以。这是法的内涵。

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这是如来法的仪式。这个我们前面讲很多了。

下面再看附表二。

五时八教相互的关系,这是蕅益大师列出的表。那么蕅祖他是用五时来摄八教,所以我们直接看中间的五时。

第一,华严兼。蕅益大师给它一个兼字,就是兼别、圆,正圆教。它是圆教,但是它讲到修行的功德次第,还是有它的差别次第。当然会归心性就是,初地跟二地都是一心,清净心菩提愿,但是初地的清净心菩提愿,跟二地的清净心菩提愿还有所差别。所以它的圆教里面兼带着别教,有这个别教的差别义。

第二,阿含但。阿含但乘;第三,方等对,对谈大;第四,般若带,带通、别,正圆教;第五,法华纯,纯圆独妙,涅盘是扶律谈常,而且追四教,追泯四教。

从它的化仪四教,看表上方,《华严经》是顿跟秘密、不定三个,《华严经》没有渐,只有顿教跟秘密、不定,因为乘人听不到,所以佛陀就把它们区隔出来,用秘密法给他们听其他的东西。那么阿含、方等、般若都有秘密跟不定——渐教里面秘密、不定。

我们看《法华经》跟《涅盘经》比较特别。《法华经》跟涅盘,非顿,因为它是经过渐教的调治;它也不是渐,因为它最后会归到顿去了。它是显露,它没有秘密义;它是决定,它也没有不定义,没有人听《法华经》发出离心的,没有人这样子。

所以这个就是简单讲权实二法的差别。

所以按照台的教观,就是,你的心要先有善根你才可以修行,不是你一学佛你就开始修行了,这个只是结缘,你这样不叫修行,叫积集资粮。

修行它必须要有所突破,突破障碍。就是,你透过修行以后,你今的烦恼比昨淡薄了,你的思想比前生提升了,它必须要有一个乘,就是你的内心要有提升的效果,这叫修校

但是有些人修了十年,他十年前的思想跟现在的思想是一模一样,那叫做积集资粮,不是在修校就是他的思想原封不动,在思想外围积集一点善业的资粮,如此而已。

修行的特色,按照台教观是由内而外,善根力带动法门,带动资粮,资粮又加强善根。它必须是一种内外的循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它必须是一个循环。所以他的资粮力在增长,他的思想的水平也在提升,是两个都在提升,这叫修校

所以它是实法带动权法,权法帮助实法,它是这样操作的。

好,今有没有问题?今讲到别五时。

请。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弟子这边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师父。讲义十一页,上一次师父提到,前面有一个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盘,但是师父上次提到,藏通两教主修是空观,可是一个判作乘,一个判作大乘,所以我这边的疑惑是:这两种空观是否有差别?那为什么会都运至真谛涅盘?

【师父答疑】好,请坐。藏教的空观是带有情绪化的,法执的,他有执着的。他是非常讨厌三界,所以离开了三界。他的意思是我再也不回来,不受后樱他离开三界的心态就是:我受够了,我走了。那么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不受后樱他也没有他到底回不回头。

这种空观是有后遗症的。当然他离开三界问题不大,但是他后面的路没办法走下去了。你不能够修行只有灭恶,还得修善。你现在把恶法灭了,三界的爱取灭了,难道你不想成就功德庄严吗?你要成就功德庄严,难道可以离开众生吗?菩提属于众生,一切众生而为树根,没有一个佛陀是离开众生可以成佛的,没有!你在因地时,把众生跟三界想得如茨不堪,这种空观是带有情绪化的空观,带有严重苦谛的空观。

当然,如果你不起法执,其实声闻法非常好。就是你“但修其法,不生其执。”就是,你已经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然后用藏教的法来当做一时的对治妙法,就是“以大容,无法不大;圆人受法,无法不圆。”当你的心态准备好时,你可以修它,但是你不会受它伤害。其实,藏教法是很实用的,我们后面会详细。它对治三界的烦恼非常实用,但是你要心,你不能执着。

所以声闻的空观是带有苦谛的空观,在因地上的操作,会让他下定决心离开三界,但是后续会产生麻烦。

但是般若的空观不是了。它讲“因缘所生法,我即是空。”它你是缘起性空,它不带情绪。般若的空观它之所以放弃娑婆世界,理由只有一个:不谈痛苦,也不谈快乐,这个东西是不真实的,我没有必要追求一个不真实的东西。我想没有一个人会追求彩虹,虽然它很漂亮,但大家欣赏过后,不会去追求它,因为他知道彩虹是不真实的。

所以《金刚经》跟《阿含经》,面对三界的态度,两个都放下了,但是一个人带有情绪,一个人不带有情绪,就有这个法执的概念。

所以通教的空观更高明:它是我空,法空。《阿含经》的空观是我空、法樱这个概念大家要清楚。同样是空,但是会影响到它最后的妙樱

我们今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誓断一切恶;第二个,誓修一切善;第三个,誓度一切众生。但是你最好一开始要有长远布局。你不能够,我断恶时我只考虑断恶,那你以后修善怎么办呢?所以你最好一次到位。就是,你要把断恶修善度众生当作是一件事情,一佛乘。你断恶时,要考虑你未来要怎么修善,这两个乘要衔接得上去,否则你还得要调整心态,那就很麻烦了。所以,当你修善时,你一定要为未来的度众生布局。

作为一个凡夫菩萨,你大可以把所有的精神体力用来自利,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你看菩萨戒也是一样,你在进修时,在加行时,可以不管众生的事,凡位的菩萨以自利为主。

但是你要注意你的心态,你的心态很重要。你的心态是不伤害菩提心的,你是怎么作意的,是怎么想的,很关键!就是,我暂时不度众生,但是你的想法里面不能产生后遗症。也就是,你可以这辈子把所有的精神体力用在自利,成就你往生的事业,这个是没问题的。但是,请你想清楚,你在操作善根跟资粮时,要考虑你后面要怎么接下去,因为你迟早要面对成佛的,这是一条线的。

你不能把今生的解脱变成你未来的负担。因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没有一个人可以不成佛。你,欸,我一辈子做阿罗汉。如果真有阿罗汉那也就罢了,你我就不出来,怎么着?!不可能!佛陀会帮你施设教法,他就有本事把你带出来。那个时候,你同梯的其他人已经初地、二地了,你就像舍利弗“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我当初如果稍微调整一下心态,不至于现在我的同学已经到了柏了,我还在修四果。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你一开始就要有长远的布局。没有人一定要你去做什么事情,但是请把你的心态调整好,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今先上到这里。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喜欢天台教观纲宗请大家收藏:(m.xspsw.com)天台教观纲宗闲时书屋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棋魂:开局买下时光家的棋盘 史上最强变异者 英雄联盟之明星召唤师 投喂小人国,恶毒女配成救世神明 万鬼万仙 青春之恋曲 葫芦成精后,种田发家燃爆异世 大明锦衣卫1 极品千金不好追 附梦人 综影视从梦华录开始 天道九叶 重生古代之纨绔逆袭 食戟之最强美食系统 让我攻略加生子?我选择摆烂 我有道法神通系统 综合武者 无限之灵魂使徒 万族战场:雄霸天下 霸道军官攻略
经典收藏 葬灵笔录 快递惊魂 踏墓 亡夫凶猛 亡灵入侵 寂静岭 我在火葬场那些年 惊世悬案 从半夜娶寡妇开始 鹰眼侦探故事集 通灵阴阳师 尸兄的秘密 你别吓唬我 死亡归途 重案组不养闲人 招鬼 阴风阵阵 行脚商人的奇闻异录 东北出马往事 命师
最近更新 民间风水师从破除邪术开始 怪胎也能有春天 爹妈卖房子跑路,我只能与鬼同居 我端坐于诡异王座上俯视众生 我在大酒店里学捉鬼 跟着郑吒混在主神空间 古镇谍影 头七索命?我能御大凶之物 怪谈游戏设计师 盗墓:我被小花反向养成了 饥荒年,开局率领百名犯妇当反王 终诡游戏:开局读心,全家想杀我 仙人已死 聊斋狐妖传 我非池中物 风水之王 天命风水师林墨的一生 高校里最恐怖的班级 幽冥地宫 离开那儿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 天台教观纲宗txt下载 - 天台教观纲宗最新章节 - 天台教观纲宗全文阅读 - 好看的悬疑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