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首页 >> 天台教观纲宗 >> 天台教观纲宗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直播探险:扮演张麒麟,队友杨蜜 谋杀手册 冥医诡谈 养尸改运: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两千怎么算? 欺诈神道:请把我的谎言奉为真理 隐天剑帝 包青天之邪案 诡异:我真不是至高神! 惊世悬案 我在妖魔世界以杀证道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 天台教观纲宗全文阅读 - 天台教观纲宗txt下载 - 天台教观纲宗最新章节 - 好看的悬疑小说

第6章 第6集《天台教观纲宗》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丁二 、 教观归趣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页,我们看丁二的教观归趣。

台教观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当我们在受持一部经典或者修习一个法门时,要紧的是能够掌握佛陀的真实义,就是“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但是我们现在了解佛陀真实义很困难,因为现在到了末法时代,有法无人,我们看到的是最后经典结集的结果,但是我们没有办法看到佛陀当时法的过程。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佛陀灭度后,经过大菩萨们结集的《金刚经》、《楞严经》等经典,但是这些经典当时是什么因缘讲出来的,没有人知道。所以智者大师从《法华经》的思想,提出了八教的思想:化法四教,化仪四教。透过八教,你就可以还原佛陀当时法的情况。

他首先把法门分成浅深,藏、通、别、圆次第,在表达上又分成顿、渐、秘密、不定。所以有了这个八种法的操作,你拿到一部经典,你就知道这部经典从内涵上,属于藏、通、别、圆哪个教。如《金刚经》从内涵上,它的判教属于般若系,通教。《金刚经》在讲空性时是直接帘的,是顿教法门。但是顿里面,也有一些不定的,比方,它讲无住生心,虽然它的当体是空性,但是它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隐隐约约有妙有的味道,所以它也含有不定的内涵在里面。也就是,有些人读了《金刚经》以后,他可能会从空出假,而转向法华涅盘;有些人读了《金刚经》,也可能走入偏空涅盘。

《金刚经》在化仪四教里面,有顿法,有不定法,但是没有渐教法,我们看不出来《金刚经》有讲到苦谛的思想,它直接开显空性。但是隐隐约约地为整个心性中道的思想也作了布局,也放了圆教的思想在里面。所以除了它的当体是通教以外,也有不定的味道在里面,不是决定的。法是有很多弹性的,秘密就是有很多弹性,大者见大,中者见中,者见。

当你拿了一部经典你就可以为它判教,从化法四教、化仪四教,就可以判教了。就是为什么佛陀讲一切法空,后面又讲妙有,你就知道这部经它的当机众是通教的菩萨,但是有些通教的菩萨又具足圆教的善根,佛陀也放了一些圆教的法在里面当配套。台的判教就是这样判的,你就知道每一部经典在整个佛陀一代时教它的定位是什么,它的化法的判教在哪里,它的表达的方式是什麽,这两个合起来你就知道:喔!这部经典的“药”是专门对治什么病的,吃了以后哪些病会好,会往哪一个方向引导,它的调伏引导是怎么回事,你就很清楚了。

前面是把整个台的教观是怎么判教的,做一个大纲的明。

我们再看它最后的旨趣,它的归趣、目标。

我们把它念一遍。

这四种观法,藏、通、别、圆四教,就是析空观、体空观、次第三观、一心三观,四种观法都有它的十法成乘,它有十种次第。后面会明次第三观是怎么修的,体空观怎么修的,每一个观法都有十种次第,十种次第而成就乘,而成就到彼岸,使令行冉达涅盘之地。

总而言之,这四种观法都可以达到不生不灭的,没有烦恼,没有罪业,没有老病死的清凉地。当然这个涅盘地,它有浅深差别,什么叫涅盘地,在以下继续明。藏通两教的教观是偏空的涅盘,就是这个涅盘里面,没有生命现象,这个人就消失了,没有正报的身心,没有依报的国土了。如果你根据别圆两教的教观,他离开三界以后,不但了分段生死,他还有正报的庄严,依报的庄严,还有生命的妙用,这个地方就讲到空性的道理。

这个空性非常关键。一个人怎么从三界出来的,这很关键。诸位!你怎么离开三界的,这个影响到你后面的道路。你有三种方法离开三界,“三乘共坐解脱床”,这是《法华经》的话,声闻人、缘觉人、菩萨都是成就空性的,所以法华会上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起大疑惑:为什么我们都修空性,同样离开了三界,我们阿罗汉只能够在山中打坐,等着入涅盘,啥事也干不了,文殊、普贤他们却能够到十方世界,示现八相成道,代佛转法轮,这就很奇怪了!我等同入法性,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差别?

所以在《法华经》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修行是长远布局,不是这么短见,不要急急忙忙地赶紧先离开三界。以后再来后悔,你不如先搞清楚,用什么方法离开三界。不然到时候后悔来不及。

在《法华经》的思想,台教观有三种方法离开三界,会有三种不同的结果,我简单明一下。

第一种,离开三界是从无常离开的。你离开三界的理由是三界我受够了,给我太大的压力,太痛苦了,从无常而契入空性。

第二种,离开三界是从因缘。因为三界就是假的东西,它没有真实性,所以我没有必要去攀缘三界,“因缘所生法,我即是空”,它是跟因缘借来,“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我就把三界给放下了,因缘性空而离开三界。

第三种,是从心性。因为本来就没有三界,“何期自性,本来清净”,既然本来就没有三界,我干嘛要攀缘呢?就离开三界了。三种观法,这三种思考模式会影响到你后面的路怎么走。当然,诸位注意!不是绝对的,它也可以兼修,但是你要注意你的安住,就是你经常的主修很重要,注意你的根本法门。

在台的思想,它的权实二法也不是那么绝对。比方,你的根本法门,你之所以放弃三界,是因为认定心性里面本来就没有三界,那是自己多事,一念攀缘,自己找麻烦找来的,所以一念的回光返照,当体放下,从心性的观察而离开三界,你的主修是这个。但是你针对某种粗重的烦恼,从对治义你也引用《阿含经》的思想来加以对治,这个是可以的。但是你很清楚,修这个法时,只修其法而不产生执着,不产生法执,这是可以的。你在没有执着的角度拿藏教的法当一时的对治,这个不会影响到你的种性。但是,如果你是一昧执取从苦谛这样一路修上来,那你的种性就变成这样了,你一定会先到偏空涅盘去,待一段很长时间。

在法华思想是:你是坐什么车子离开三界的,你用什么思考模式让你离开娑婆世界,这会影响到你后面的路是很快成佛,还是你必须要产生一些延迟,产生一些障碍,然后再成佛,这很关键!

有位襌师,他读《法华经》上,“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句话是摆明了讲空性,三界本来是空的,寂灭相。他就向他的上师提出一个疑问:“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那为什么我有眼耳鼻舌身意呢?我有生命存在,我可以吃饭,还有山河大地的活动,这是怎么来的呢?他师父:去去去,我不与汝道。我不跟你讲。禅宗是不跟你讲话,让你自己去体悟。它认为我跟你讲了以后,塞住你的悟门,你就不想去思考了。

禅宗认为不能告诉你答案,我们显教的东西,答案讲太多了。禅宗它不告诉你答案,你就要自己去找。那么这个人,他从冬开始打坐,到了春,打坐时突然间一念之间相应了。他就跟师父:我懂了!他也讲一个偈颂,他: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春到百花开,黄莺鸣柳上。这个人不简单!他从寂灭相悟到了妙樱他诸法虽然寂灭相,但是春到聊因缘,温暖的因缘让百花开了,让黄莺开始活动了。这个人有大乘善根,他在空性里面悟到不空。所以种性就很重要了。

你看净土宗,我们讲,“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为什么后面还要加一句话“回入娑婆度有情”?诸位!这句话非常重要!诸位!请你注意!你现在开始所发的愿,一定影响到你未来的因缘。愿如果发错了,要马上改,因为时间久了,它在你心中会产生一个痕迹。你现在觉得无所谓,反正不就是离开娑婆世界吗?诸位!那是千差万别啊!离开娑婆世界以后,你后面的成佛之道怎么走呢?所以,为什么因地要圆满就在这里。

就是,因为你不断地用错误的思想、愿力让你离开了三界,但是你这种错误的思想,却烙下一个错误的痕迹。诸位!法执比烦恼障还难对治,因为它没有对错,但是影响到你的胸量格局。它不像烦恼障很粗重,每一个人都可以知道它的躁动性,它的过失相,法执它没什么过失,但是你发错以后,胸量狭个性卑劣,怎么讲你都听不进去,那惨了!你成就功德庄严就很难了。也就是,成佛,我们现在必须要做两件事:第一个远离过失;第二个成就功德。但是你这个过失是怎么远离的很关键。你用一种很极度的、断灭的角度去远离过失,你后面成就功德就很难了。

所以,你最好刚开始起步成佛的时候,就走对道路,一次到位。不要我走错了,然后再来回向大,你这不是折腾吗?而且你再走回来,那是一条非常辛苦的道路。

所以研究《法华经》的人,就是,既然是同样的精神体力,同样的拜佛,同样的念佛,你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把愿发好?你也没什么损失嘛。你现在烙下一个错误的痕迹,以后还要去掉,尤其法执是很难去掉的,因为你当初就是靠这个思考模式离开的,当初就是深深赞叹这个法门殊胜,结果你现在从这个法门离开,到时候就自相矛盾了。所以为什么教观会产生这么多的差别?法门真的是有权实的不同,有究竟跟不究竟的差别。

丁三 、结显权实

我们再看丁三。怎么样操作能够权实圆满,结显权实之间,达到权实不二?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总结。

这个经文很重要,它把前面的权实二法做一个总结。

在整个化法四教当中,藏通别三教,这个是一时的方便,佛陀只是对治某一种众生的烦恼而开显的,但是什么是佛陀的真实义呢?圆教的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的一心三观是佛陀的真实义。

也就是,如果今佛陀跟我们一起生长在这个世间,佛陀是怎么看这个世间的,就是佛的知见是什么?如何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佛陀您现在不要管我们需要什么,您以前话都是为我们需求,请您现在把众生的需求先拿掉,到底您老人家是怎么想的?这就是开权显实了。现在您老人家到底想什么话,请您直接了。

佛陀就:圆教是我要开显的,一切法都是你的心性变现出来的。佛陀要讲的话就这句话而已。但是讲这句话,很多人没办法接受,佛陀只好,因为业力变现的,因为阿赖耶识变现的,因为怎么样……所以他讲了很多话,其实这个都不是佛陀的本意。如果你问佛陀的内心世界,他只有一句话,就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注意你的心态,因为你用什么心态来学法门,会影响到你最后的结果,这个就是佛陀的本意了。

所以这很关键!站在圆教的角度,你可以修三种观法,就是,理论可以圆满,但是事修可以缓慢。你看圆教也没有,你一定要顿修三观,也可以渐修,也可以一辈子修空观,都可以;你也可以一辈子都厌离娑婆,啥事也不干。但是你不能不发菩提心,你只要心态有这个作愿就可以,至少保住你的种性。

因此愿菩提心跟行菩提心是有差别的。就是必须悟的是圆教的道理,但是起修的时候要务实。目标要远大,修行要务实,所以它就必须有次第观法,你甚至于可以先修四念处都可以。你我三界烦恼粗重,爱取太粗重了,可以的,但是你在观四念处时是怎么想呢?你观想时,用如梦如幻的不净、苦、无常、无我,对治我心性里面的污点,对治我心性中像水泡样的那种贪爱的烦恼,你如果是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对治烦恼,这时它不影响你这个车衬种性。你也可以不定,或修大或修,今修圆顿止观,明修次第止观,乃至于后修四念处都可以,也可以变来变去稍作调整,顿、渐、不定都可以,但是你的思考模式,还是圆教的思考模式。你整个心性的安住点,必须要在一念心性,关键在这里!

当我们操作权法时,权含于实,权法也没有离开心性,广修方便法门;但是你会归到一念心性时,观想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安住一念心性,这两个没有冲突。

所以,得到整个台判教时,你的操作首先要分成根本跟枝末。根本法门你就必须很计较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影响到种性,不能开玩笑。稍微一点差错,你成佛的时间,得付出百千万劫的代价。所以根本法门“安住”,你依什么为住,这个很关键!你住错了,那就是法执了。安住必须要心性,但是对治跟调伏可以善巧。枝末法门,你喜欢拜忏就拜忏,喜欢持咒就持咒,喜欢念佛就念佛。

在大乘佛教里面,有些东西是很严格的,这是根本法门,蕅益大师的是定盘星。你这个定位一错,那你越走越远。远方的定位要精准,但是下手要务实。所以你掌握理观要圆满,事修则随缘。那么你就掌握整个佛陀的真实义了,佛陀就是要你这样子。在对治上你有见思烦恼,当然要用藏教的法门来对治;你有所得的攀缘心很重,当然要修空观。但是修空观,修四念处时,你要知道用如梦如幻的法药对治你心性里面如梦如幻的烦恼影像,也是不失你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圆教的观法,法法销归心性,但是又不妨碍事修,权实不二就是这样操作的。

乙二、详辨五时八教观法分二、初、总。二、别释。

那么前面等于是一个纲要的明,现在我们就来详细地把五时八教教法跟观法,做一个明。分二,总跟别释。

丙一、总

先看总,看第一段。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佛陀出世的本怀,是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讲到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使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直趣大乘,既然佛陀的本意是这样,那么为什么他开出了藏通别圆四教的差别呢?

蕅益大师,因为众生有这个需求。众生学佛时,是带着他的根性来学佛的。这个根性就是他在三界流转里,他自己生命的经验跟遭遇。遭遇的过程当中,他有他的思想模式,这个“性”就是他的习性,“根”就是增长,他这种习性是不断地在数数地攀缘,数数地广大,所以这种根性已经不可改变了!连佛陀都改变不了,佛陀只好恒顺众生。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讲出那么多的差别。

佛陀本来只有一佛乘——想要让众生成佛——那么简单的概念,但是因为“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不同,且约一代,略判五时。”一代,按照一般的法,释迦牟尼佛三十成道,八十入涅盘,就是法五十年。按照释迦牟尼佛这五十年的法,我们把它以五时来含摄。

前面的八教,是讲到佛陀法的内涵跟时机;这个地方是佛陀讲教法的次第。

先看第一个华严时。

华严时,正圆教,兼别教,约化仪名顿 。

华严时,它不是代表《华严经》,当然《华严经》一定是华严时。华严时就是华严部,比方《华严经》,比方《梵网经》,只要合乎华严概念的都是华严时。

为什么这个时段的经典叫华严时?因为它谈到一佛衬因果。“华”就是成佛之因,六度是“华”,以六度之因“华”;那么“严”是讲到一佛乘之果,成就诸佛万德庄严之果,所以它等于是大谈一佛衬因果。

它的化法四教,“正圆教,兼别教。”《华严经》的内涵有两块:有圆教跟别教。它的理论、修学是根据圆教一心真如开显出来,是圆融无碍的;但是它修证的功德,讲到初地、二地、三地……,它是次第的。因为它是畅谈成佛的果地功德,当然是要有次第。虽然圆融不碍行布,虽然它的心性同样是一念心性,但是心性的开显有浅深差别。同样月亮,有初一的月亮,有初二的月亮,虽然月亮的本质相同,但是它的亮度不同,所以也有它的次第差别,就兼别教。

那么约化仪,它是顿教。《华严经》只为大乘善根、准备好的人而宣,它不施设方便的。所以你看古德,“演大教,华严。尘刹海,现宝莲。”佛陀成道以后,《华严经》是怎么宣的?是现千丈的卢舍那身,直接为根熟的菩萨宣六度法门、快速成佛的法门。但是乘学者在座,在《华严经》上,“有眼不见卢舍身,有耳不闻圆顿教”,乘人在听的时候,是如盲如聋,根本听不懂,也看不到佛陀的身色。

所以衬学者在华严会上是完全空过了,因为佛陀在华严会上的布局是这样:他成佛以后,先把准备好的人赶快度化,因为不能再等了。这些人生生世世亲近十方诸佛,到了释迦牟尼佛,早就准备好了,佛陀只要稍微点他一下,他就能够往上,所以佛陀直接宣大法。

《华严经》这个法门,简单地就是事事无碍。举个例子。蕅益大师:一句佛号具足六度万行,这个就是华严的思想。你一句佛号念起来,放下身心世界就大布施了,因为你布施的目的,就是对治贪心、培养舍心。你念佛能够放下,从一念心性的角度,你已经成就布施的功德。一句佛号念的时候,恶念不起,就是大持戒。所以《华严经》,它每一个法门都讲互含互摄的。

在我们以前的观念,布施就是布施,持戒就是持戒,但到华严会上,不是这样讲。你要法法销归心性。你修一个法门,可以同时具足一切法门。所以为什么有些人,他布施得到来生的果报不但富贵,还庄严,还能够成就尊贵?因为他就懂得《华严经》的思考模式。诸如此类,凡是事事无碍的都是华严。

《法华经》跟《华严经》有什么差别呢?不一样了!诸位!《华严经》是顿教,《法华经》叫做会渐归顿。《华严经》是偏重佛陀果地的功德,是为根熟菩萨直接宣的;《法华经》是为凡夫宣的,就是成就成佛的因地,这个人还是凡夫,但是他心态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才能够快速成佛。所以《法华经》偏重在一佛乘之因,虽然它也讲因果,但是偏重在因;《华严经》也讲因果,偏重在赞叹佛陀果地的庄严。所以不读华严,不知佛的富贵,就这个意思。《华严经》跟《法华经》不太一样。

我们读《华严经》只有随喜赞叹的分。你看,“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你在拜佛时,观想你的身体变成无量身体,然后每一个身体又供养无量的佛,那不得了了!这都是华严的概念了,《华严经》的概念,事事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么只要是这方面的思考,都列入华严时。赞叹佛陀的功德,强调事事无碍,一个法含摄无量法,无量法入一法。当然我们对这个法门只有随喜赞叹。《华严经》我们一般人很难做到,要利根人,上根人。

我们今先讲到这里。因为《华严经》它是一个重点,后面就是佛陀开始把千丈的卢舍那身收起来,现出丈六的比丘相,开始陪着众生成长,透过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教化众生,因为佛陀把根熟的菩萨度完以后,面对的就是生死凡夫了。我们下一堂课再明。

今讲的有没有问题?请。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弟子想问,修圆教的菩萨所成就的智慧,万一他没有往生到净土的话,他这个智慧有没有隔阴之迷?他再轮回时,怎么样处理这个智慧?

【师父开示】好的,他当然有隔阴之迷,他万一临终出了差错,就没法往生。当然往生以后,那不得了了!这种人一往生,佛陀是直接讲一佛乘,他直接证得柏,就是花开见佛悟无生。

这个无生就有大差别了,衬无生、圆教的无生、别教的无生,所以他一旦往生,那就不得了了!圆教人一往生,他后面走的路,叫师子奋迅三昧,很快地超越一般人。万一这个人没往生,他有几种情况:可能他有烦恼;可能根利遮重。但是他的善根不会失掉。

诸位!善根不会失掉的,因为他这个道理悟了就悟了,但是他有隔阴之迷。不过只要有人稍微提醒他,比方六祖大师,他就送柴火到员外家,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一句话就开悟了,善根深厚。但是他没有听到之前,的确也不知道。所以如果成就这种善根的人,跟一般人不太一样。就是,他如果没有遇到佛法,跟一般人一样就是醉生梦死。但是这种人只要一听到以后,他会顿悟,因为圆教人他的特点,是顿悟、顿修、顿证。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两个人都很放逸,都抽烟,一个人一都要抽十根香烟。这个受过圆教熏习的人,他一旦悟道理以后,他第二就把十根烟戒了。有些人是修藏教法,他可能那没关系,我今抽十根,明抽九根,后抽八根,有些人因为他必须 step by step(一步一步),必须慢慢来,因为他的根性就是这样子。

所以圆教的人,一旦学佛以后,他的坏习惯改得很快。就是两个饶心,一念心同样陷在粗重的烦恼障、业障,但是他从里面跳脱出来的速度不一样,就是坐的车子不一样。

所以你得到圆教的道理,生生世世你就是一个固定的种性了。如果你是得到一个坚定的理解时,这个种性已经成立了;但是你如果带有疑惑,那不算,你没有真正了解,好像这样,又好像不这样,那你这个种性没有成立,你还是不定种性。那你来生,就看你遇到谁。遇到大乘人算你幸运,你要遇到乘人那也没办法。但是如果你种性已定,那你只要听到一个的法,乃至于听到藏教的法,都足以启发你大衬思想,因为佛陀的教法,都有秘密跟不定。

所以圆教的人,他要读到《金刚经》通教的法,就能够悟到一心真如。因为佛陀很多法它是互含互摄的,因为佛陀在讲法时经常施设很多秘密、不定放在里面。

就是,万一这个人是圆教根性的,但是这个法的当体是别教的或通教的,但是也没关系,你只要把它学完,大者见大,者见,中者见郑因为佛陀法,他往往会考虑到,可能有些圆教的人在听,所以他就每一部经都还有放一些秘密跟不定在里面,受益不同。

总而言之,你智慧善根是不会失掉的,永远不会失掉的,除非你没有听懂。所以你修学智慧是最划得来,因为你修福报,福报花完就没有了,你造了善业生到上去,享受一时的快乐,做了一场美梦,下来以后,啥都没有了,重新开始。

但是,诸位!你培养的善根生生世世跟着你。同样的业障深重,同样的烦恼粗重,你会比一般人超越得快。所以你看很多人,他以前是非常放逸,一觉悟以后不得了!那是判若两人。合理地推论,他的根性绝对不是藏通的根性,至少是别教圆教的,所以他反转得很快。

诸位你看看,蕅益大师讲到《观经》的下品下生,这种人不简单,我简单讲一下《观经》的下品下生。从他今生来看,他造五逆十恶的重罪,这个业障是非常重的,当然临终时地狱的火会现前,因果法尔如是。但是这个人,还不是在佛堂,是临终时听到善知识的开导,在这种兵荒马乱、内忧外患时听到这个法,马上启动他的善根,起大惭愧,然后转地狱的火成金莲花,马上提起佛号,把这个地狱的业转成净土的业。诸位!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不简单吧?我们有点看不上下品下生,其实他不是一般人。

你看善导大师判教,他上品是遇大凡夫,大乘善根,福慧双修的;中品是遇凡夫,乘根机的;下品他是造罪凡夫——他没讲他的根性,没有他是乘,他下品是造恶凡夫,但这个人肯定是大乘善根的。所以善导大师补充,他今生造恶,但是过去生是深厚的大乘善根,才能够在临终的那一刹那改变过来,就像这架飞机已经要撞山了,他马上把它拉上来。所以诸位!罪业烦恼会让我们堕落,但是善根会让你在堕落中产生反转。当然我们不造罪是最好了,因为你没有必要去经过这个危险过程。

有人问黄念祖老居士,为什么有些人要十念,有些人一念呢?黄念祖,是善根不同,有些人一念就够了,他一念提起来就已经现成“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有些人他必须要经过十念的相续,他的心态才能够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到位。同样一句佛号,因为你的心理素质不同,所产生的效果肯定不同。

诸位!我们学圆教一定要注意,圆教不能离开权法,不能忽略对治法门,要不然就是我们同参道友常戏论的:你要是圆教离开了权教,那就不是圆教,变椭圆形了,就不是真的圆教了。所以你看蕅益大师怎么?“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权。”台宗从来没有圆教可以离开权教的,没有这样讲。没有理观可以离开事修的。

我们意思是这样,根据法华跟台的思想,你要走成佛之道,现在一开始就必须做好规划,你不能病急乱投医,反正我先离开三界再,你不能有这种概念。也就是,先离开三界,成佛的事以后再,你把成佛之道分成片段,对你是非常不利的。你花同样的精神体力,在娑婆世界这几十年你可以做得更好。如果你的思想更圆满,一开始就到位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把成佛之道分成这么复杂的一个因缘?就是,从现在开始,虽然我们急迫的问题是解决生死问题,但是你最好在解决生死问题时,也把成佛之道考虑进去。如果你有这种思考对你是非常有利的,因为你迟早要成佛的,你越早规划对你是越好。

《法华经》,佛陀四十八品中讲了二十八品,在告诉你为什么要成就圆教的思想。不成就圆教的思想的后果,他举了很多例子。反正你迟早要走,晚走不如早走,结论就是这样。所以在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如果有真实的阿罗汉,一个人他成就阿罗汉以后,就没事了,就不跟人家往来了,当然你成就阿罗汉没关系,那是你个饶选择。关键是阿罗汉是假的,“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就是没有一个人永远做阿罗汉的,所以你还得出来,还得面对缘起法。不是灭色取空,没有这回事情,那是暂时的。既然你以后还要处理,那你为什么不现在就一次到位呢?因为根本就没有真实的阿罗汉可得。“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所有的东西,生是假的,做阿罗汉也是假的,所以我们迟早要成佛,那你最好是一次到位,就这个意思。

好,我们先讲到这里。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喜欢天台教观纲宗请大家收藏:(m.xspsw.com)天台教观纲宗闲时书屋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快穿之路人不炮灰 地球毁灭后,我被选中成神 无限异常管理局 贪财夫郎要追妻 尘梦狐仙记 大佬的神明有点甜 快穿之主神疯了 救命!我真的不想修仙啊! 三国老司机 玄学小祖宗,我有五个顶流侄孙孙 重生人皇吕奉先 吃定小青梅 山神伪装攻略 让我攻略加生子?我选择摆烂 我以为我是龙套 无限之灵魂使徒 我,石敢当,哪吒的青梅竹马 综影视好孕系统?和我同流合污! 快穿极品婆婆甜宠儿媳 闪婚蜜爱,年度第一宠妻
经典收藏 阴魂贴吧 阴骨花园 奔跑吧,死神 冰棺女尸 亡夫凶猛 阴孕,萌宝来袭 我的床上有只鬼 引魂灯 邪神记 我被你活埋 鹰眼侦探故事集 寂静岭 禁地怪谭 猫咒 阴村 山野怪谈 阴孕而生 嘶声尖叫 不解阴缘 我出生那年,鬼招婿
最近更新 规则怪谈:我的妹妹不对劲 副本游戏:我与神明画押,神明骂我开挂 追魂传 夜盗阴棺,饿鬼缠身,人皮鼓 规则怪谈:我正常得格格不入 野路子出马仙 继承堂叔恐怖屋,开局召唤重怨阿飘 【血之希望】 十一个疯子 霓虹夜骨瓷白 穿越在恐怖片里的路人甲 盗墓:白月光病秧子但技能点满 十一尾狐仙也叫神仙叔叔 盗墓:卸岭力士看了都要流泪 茅山异仙之鬼道阎罗 全服第一刺客竟在甜品店打工? 恶梦之灾 灵异:我能强化万物 火葬场女工日记(2) 重生之我是九叔小师弟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 天台教观纲宗txt下载 - 天台教观纲宗最新章节 - 天台教观纲宗全文阅读 - 好看的悬疑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