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其先楚人,姓芈氏。
秦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昭王母故号为芈八子,及昭王即位,芈八子号为宣太后。宣太后非武王母。武王母号曰惠文后,先武王死。宣太后二弟:其异父长弟曰穰侯,姓魏氏,名冉;同父弟曰芈戎,为华阳君。而昭王同母弟曰高陵君、泾阳君。而魏冉最贤,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於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厓为秦相。仇液将行,其客宋公谓液曰:“秦不听公,楼缓必怨公。公不若谓楼缓曰‘请为公毋急秦’。秦王见赵请相魏厓之不急,且不听公。公言而事不成,以德楼子;事成,魏厓故德公矣。”于是仇液从之。而秦果免楼缓而魏厓相秦。
欲诛吕礼,礼出奔齐。昭王十四年,魏厓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明年,又取楚之宛、叶。魏厓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其明年,烛免,复相厓,乃封魏厓於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魏献河东方四百里。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六十余。昭王十九年,秦称西帝,齐称东帝。月余,吕礼来,而齐、秦各复归帝为王。魏厓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乃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於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
昭王三十二年,穰侯为相国,将兵攻魏,走芒卯,入北宅,遂围大梁。梁大夫须贾穰侯曰:“臣闻魏之长吏谓魏王曰:‘昔梁惠王伐赵,战胜三梁,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卫,拔故国,杀子良;卫人不割,而故地复反。卫、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於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割地,而国随以亡。臣以为卫、赵可法,而宋、中山可为戒也。秦,贪戾之国也,而毋亲。蚕食魏氏,又尽晋国,战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入,兵复出矣。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王必勿听也。今王背楚、赵而讲秦,楚、赵怒而去王,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梁,则国求无亡不可得也。原王之必无讲也。王若欲讲,少割而有质;不然,必见欺。’此臣之所闻於魏也,原君之以是虑事也。周书曰‘惟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夫战胜暴子,割八县,此非兵力之精也,又非计之工也,幸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宅,以攻大梁,是以幸自为常也。智者不然。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甲以上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臣以为汤、武复生,不易攻也。夫轻背楚、赵之兵,陵七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地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罢,陶邑必亡,则前功必弃矣。今魏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原君逮楚、赵之兵未至於梁,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利,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楚、赵怒於魏之先己也,必争事秦,从以此散,而君後择焉。且君之得地岂必以兵哉!割晋国,秦兵不攻,而魏必效绛安邑。又为陶开两道,几尽故宋,卫必效单父。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索而不得,何为而不成!原君熟虑之而无行危。”穰侯曰:“善。”乃罢梁围。
明年,魏背秦,与齐从亲。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走魏将暴鸢,得魏三县。穰侯益封。
明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复攻赵、韩、魏,破芒卯於华阳下,斩首十万,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氏观津。且与赵观津,益赵以兵,伐齐。齐襄王惧,使苏代为齐阴遗穰侯书曰:“臣闻往来者言曰‘秦将益赵甲四万以伐齐’,臣窃必之敝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於计,穰侯智而习於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伐齐’。是何也?夫三晋之相与也,秦之深雠也。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为不信,不为无校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雠,不利於秦。此一也。秦之谋者,必曰‘破齐,弊晋、楚,而後制晋、楚之胜’。夫齐,罢国也,以下攻齐,如以千钧之弩决溃筴也,必死,安能弊晋、楚?此二也。秦少出兵,则晋、楚不信也;多出兵,则晋、楚为制於秦。齐恐,不走秦,必走晋、楚。此三也。秦割齐以啖晋、楚,晋、楚案之以兵,秦反受担此四也。是晋、楚以秦谋齐,以齐谋秦也,何晋、楚之智而秦、齐之愚?此五也。故得安邑以善事之,亦必无患矣。秦有安邑,韩氏必无上党矣。取下之肠胃,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孰利?臣故曰秦王明而熟於计,穰侯智而习於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代齐矣。”於是穰侯不行,引兵而归。
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於是魏人范雎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秦昭王。昭王於是用范雎。范雎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於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於王室。於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馀。
穰侯卒於陶,而因葬焉。秦复收陶为郡。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於下,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於羁旅之臣乎!
穰侯智识,应变无方。内倚太后,外辅昭王。四登相位,再列封疆。摧齐挠楚,破魏围梁。一夫开,忧愤而亡。
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他的先世是楚国人,姓芈。
秦武王死后,没有儿子,所以立武王的弟弟为国君,就是昭王。昭王的母亲原是宫内女官称为芈八子,等到昭王即位,芈八子才称为宣太后。宣太后并不是武王的生母。武王的母亲称惠文后,死在武王去世之前。宣太后有两个弟弟:她的异父长弟叫穰侯,姓魏,名冉;她的同父弟弟叫芈戎,就是华阳君。昭王还有两个同母弟弟:一个叫高陵君,一个叫泾阳君。诸多人中,魏冉最为贤能,从惠王、武王时即已任职掌权。武王死后,他的弟弟们争相继承王位,只有魏冉有能力物色并拥立了昭王。昭王即位后,便任命魏冉为将军,卫戍咸阳。他曾经平定了季君公子壮及一些大臣们的叛乱,并且把武王后驱逐到魏国,昭王的那些兄弟中有图谋不轨的全部诛灭,魏冉的声威一时震动秦国。当时昭王年纪还轻,宣太后亲自主持朝政,让魏冉执掌大权。
公元前300年(秦昭王七年),樗里子死去,秦国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赵国人楼缓来秦国任相,这对赵国显然不利,于是赵国派仇液到秦国游,请求让魏冉担任秦相。仇液即将上路,他的门客宋公对仇液:“假如秦王不听从您的劝,楼缓必定怨恨您。您不如对楼缓‘请为您打算,我劝秦王任用魏冉为相将会有所保留。’秦王见赵国使者请求任用魏冉并不急切,必感奇怪,将会不听从您的劝。您这么了,如果事情不成功,秦王乃用楼缓为相,您会得到楼缓的好感;如果事情成功了,秦王任用魏冉为相,那么魏冉当然会感激您了。于是,仇液听从了宋公的意见。秦国果然免掉了楼缓,魏冉做了丞相。
秦昭王要诛杀吕礼,吕礼逃到齐国。公元前293年(秦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用白起为将军,派他代替向寿领兵攻打韩国和魏国,在伊阙战败了它们,斩敌二十四万人,俘虏了魏将公孙喜。公元前292年,又夺取了楚国的宛、叶两座城邑。此后,魏冉托病免职,秦王任用客卿寿烛为丞相。公元前291年,寿烛免职,又起用魏冉任丞相,于是赐封魏冉于穰地,后来又加封陶邑,称为穰侯。
穰侯受封的第四年,担任秦国将领进攻魏国。魏国被迫献出河东方圆四百里的土地。其后,又占领了魏国的河内地区,夺取了大城邑六十余座。公元前288年(秦昭王十九年),由魏冉操持,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过了一个多月,吕礼又来到秦国,齐、秦两国国君取消鳞号仍旧称王。魏冉再度任秦国丞相后,第六年上便免职了。免职后二年,第三次出任秦国丞相。在第四年时,派白起攻取了楚国的郢都,秦国设置了南郡。于是赐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是穰侯所举荐的将军,两人关系很好。当时,穰侯私家的豪富,超过了国君之家。
公元前275年(秦昭王三十二年),穰侯任相国,带兵进攻魏国,使魏将芒卯战败而逃,进入北宅,随即围攻大梁。魏国大夫须贾劝穰侯道:“我听魏国的一位长吏对魏王:‘从前梁惠王攻打赵国,取得了三梁,拿下了邯郸;而赵王虽然战败也不肯割地,后来邯郸终于被收复。齐国人攻打卫国,拿下了国都,杀死了子良;而卫人即使受辱也决不割地,后来丧失的国都仍归卫人所樱卫、赵两国之所以国家完整,军队强劲,土地不被诸侯兼并,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忍受苦难,爱惜每一寸土地。宋国、中山国屡遭进犯又屡次割地,结果国家随即灭亡。我认为卫国、赵国值得效法,而宋国、中山国则当引以为戒。秦国是个贪婪无厌,凶恶暴戾的国家,切勿亲近。它蚕食魏国,吞尽原属晋国之地,战胜暴鸢,割取八个县之多,土地来不及全部并入,可是军队又耀武扬威地出动了。秦国哪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又使芒卯败逃,开进了北宅,这并不是敢于进攻魏都,而是威胁大王要求多多割让土地。大王切勿接受它的要求。现在若大王背弃楚国、赵国而与秦国讲和,楚、赵两国必定怨恨而背离大王,而与大王争着买好秦国,秦国必定接受它们的做法。秦国挟制楚、赵两国的军队再攻魏都,那么魏国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希望大王一定不要讲和。大王若打算讲和,也要少割地并且要有人质作保;不然,必定上当受骗。’这是我在魏国所听到的,希望您据此来考虑围攻大梁的事。《周书》上‘要想到上的意旨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是赐幸运是不可多次得到的。秦国战胜暴鸢,割取八县,并非是兵力精良,也非计谋的高超巧妙,而靠的主要是运气。现在秦国又打败了芒卯,兵入北宅,进而围攻大梁,以此看来是自己把徼之幸当作了常规,聪明的人不是这样的。据我所知魏国已经调集了全部上百个县的精兵良将来保卫大梁,看来不少于三十万人。以三十万的大军来守卫七丈高的城垣,我认为即使商汤、周武王死而复生,也是难以攻下的。轻易的背着楚、赵两国军队,要登七丈高的城垣,与三十万大军对垒,而且志在必得,我看从开辟地以来直到今,是不曾有过的。攻而不克,秦军必然疲惫不堪,大梁攻不下而陶邑却定要丧失,那就会前功尽弃了。现在魏国正犹疑未决,可以让它少割土地先拢住它。希望您抓住楚、赵援军尚未到达大梁的时机,赶快以少割土地来收服魏国。魏国正当犹疑之际,会把得到以少割土地换取大梁解围的做法看作是有利的上策,一定想这么办,那么您的愿望就会实现了。楚、赵两国对于魏国抢先与秦国媾和会大为恼火,必定争着讨好秦国,合纵便因此瓦解,而后您再从容地选择对象个个攻破。况且,您要取得土地也不一定非用军事手段呀!割取了原来的晋国土地,秦军不必攻坚,魏国就会乖乖地献出绛、安邑两城。这样又为您打开了河西、河东两条通道,原来的宋国土地也将全部为秦国所有,随即卫国必会献出单父。秦军不动一兵一卒,而您却能控制全面局势,有什么索取不能得到,有什么作为不能成功呢!希望您仔细考虑围攻大梁这件事而不要使自己的行动冒险。”穰侯:“好。”于是停止攻梁,解围而去。
第二年,魏国背离了秦国,同齐国合纵交好。秦王派穰侯进攻魏国,斩敌四万人,使魏将暴鸢战败而逃,取得了魏国的三个县。穰侯又增加了封邑。
第三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再次攻打赵国、韩国和魏国,在华阳城下,大败芒卯,斩敌十万人,夺取了魏国的卷、蔡阳、长社,赵国的观津。接着又把观津还给了赵国,并且给赵国增加了兵力,让它去攻打齐国。齐襄王惧怕被伐,就让苏代替齐国暗地里送给穰侯一封信:“我听来往人们传‘秦国将要给赵国增援四万士兵来攻打齐国’,我私下一定对我们国君‘秦王精明而谙熟谋略,穰侯机智而精通军事,一定不会这么做’。为什么这么呢?韩、赵、魏三国友好结盟,这是秦国的深仇大担它们三国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尽管有上百次的背弃,上百次的相骗,但都不算是背信弃义,一旦对外它们是互信不疑的。现在要战败齐国会使赵国强盛起来。赵国是秦国所仇视的大敌,显然对秦国不利。这是第一点。秦国的谋臣策士们,一定会‘打败齐国,先削弱三晋和楚国的力量,然后再战而胜之’。其实,齐国是个势单力薄的疲惫之国,调集下诸侯的兵力攻打齐国,就如同用千钧强弓去冲开溃烂的痈疽,齐国必亡无疑,怎么能削弱三晋和楚国呢?这是第二点。秦国若出兵少,那么三晋和楚国就不相信秦国;若出兵多,就会让三晋和楚国担忧将被秦国控制。齐国惧怕被伐,不会投靠秦国,而必定投靠三晋和楚国。这是第三点。秦国以瓜分齐国来引诱三晋和楚国,而三晋和楚国派兵进驻加以扼守,秦国反而会腹背受担这是第四点。这种做法就是让三晋和楚国借秦国之力谋取齐国,拿齐国之地对付秦国,怎么三晋、楚国如此聪明而秦国、齐国如此愚蠢?这是第五点。因此,取得安邑把它治理好,也就一定没有祸患了。秦国占据了安邑,韩国也就必定无法控制上党了。夺取下的中心区域,与出兵而担忧其不能返回比较起来,哪个有利?这些道理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才秦国精明而谙熟谋略,穰侯机智而精通军事,肯定不会给赵国四万士兵让他攻打齐国了。”于是穰侯不再进军,领兵回国了。
秦昭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1年),当时相国穰侯与客卿灶商议,要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借以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这时有个魏国人叫范雎自称张禄先生,讥笑穰侯竟然越过韩、魏等国去攻打齐国,他趁着这个机会请求劝秦昭王。昭王于是任用了范雎。范雎向昭王阐明宣太后在朝廷内专制,穰侯在外事上专权,泾阳君、高陵君等人则过于奢侈,以致比国君之家富樱这使秦昭王幡然醒悟,就免掉穰侯的相国职务,责令泾阳君等人都一律迁出国都,到自己的封地去。穰侯走出国都关卡时,载物坐饶车子有一千多辆。
穰侯死于陶邑,就葬在那里。秦国收回陶邑设为郡。
太史公:穰侯是秦昭王的亲舅舅。秦国之所以能够向东扩张领土,削弱诸侯,曾经称帝于下,各国诸侯无不俯首称臣,这当是穰侯的功劳。等到显贵至极豪富无比之时,一人破,便屈居下位,权势被夺,忧愁而死,何况那些寄居异国的臣子呢!
魏冉是秦宣太后之弟,运用杀伐手段拥立宣太后之子昭王即位,又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被封为穰侯,四次为相,起用名将白起,连续东伐,攻城略地,战绩卓着。太史公为其立传既着眼于“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的功绩;又有意揭示其最后“身折势夺而以忧死”的原因。传文中对穰侯由发迹到忧死的全过程作了确切而简要的记述。这样一位权势赫赫的人物何以“一夫开”而“身折势夺”呢?传文中揭示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他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以广其陶邑”,经营自家的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这是与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王着眼于统一中国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的。其二,他“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因而,他的垮台具有必然性,太史公的记述无疑是深刻的。
清吴见思对本传曾作过如下评论:“穰侯事大都备于《范雎传》,此只用点次法,以须贾词及苏代书词,两篇出色,前后以简略相配,以成章法。”(《史记论文》)从该传的章法特点看,吴氏的法是正确的,但他没有指明太史公何以不惜篇幅插入这两大段词和书词,而这恰恰是太史公行文的周到、细密之处。其实引入大段的词和书词旨在明处于飞黄腾达时期的穰侯已经露出了垮台的肇端。须贾已经看到穰侯一味经营陶邑的用心,所以劝穰侯不可围攻大梁,否则“陶邑必亡,则前功必弃”。苏代的书词则正是后来范雎“一夫开”的注脚。因此,这两段词和书词在传文中居于重要地位,是表达传旨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公元前306年至前266年,魏冉在自己主政的四十年间,向东方六国共发动战争34次。
其中魏国12次、韩国8次、楚国7次、赵国4次、齐国3次,燕国0次。
这是一份清晰明确的“远交近攻”战略:
秦国优先打击毗邻的魏、韩、楚,而对较远的齐、燕的进攻次数则明显很少。
如果这都不桨远交近攻”,那什么才桨远交近攻”?
那么为什么魏冉会被人认为是范雎的反面典型呢?
原因还是出在他的封地---陶邑之上。
魏冉曾经“远攻”齐国,将陶邑纳入自家的腰包。
陶邑,位于现在山东菏泽的定陶区。从地图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陶邑和当时秦国并不接壤,乃是一块“飞地”。
(陶邑不和秦国接壤)
那这块地方有什么特别的吗?又是怎么划到魏冉账户的呢?
陶邑原本属于宋国。
这个宋国在战国时期并不是一流强国,但资历极其深厚,与齐国这样的老牌强国相比分毫不差,更是秦、楚等国不能相比的。
宋国在西周分封时的地位极为特殊,乃是受到周子尊重的“三恪”之一。这个“三恪”是周朝给前朝子孙特封的称号,以示尊重。
宋国是特意为商朝的微子启划分的国家,可以使用子礼乐祭祀,和周子平起平坐。
宋国的国土差不多在今的河南东北、山东西南和江苏西北这一片,处于黄淮之间。面积虽然不大,但浓缩的都是精华,土地都是地处中原的膏腴之地,粮食产量充沛。
除了农业富足之外,宋国地处平原,拥有睢水、济水、泗水等多条河流,交通便利。因此宋国发展出了战国时期最为繁荣的商业,号称“百工居肆”,一片兴旺。
农业发达,商业繁荣。单从经济角度来看,宋国拥有三座繁华大都市:国都商丘、陶邑和彭城,城市人口均在10万人以上。
这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绝对是一线大城市,可以参考现在北上广深的地位。
更难得的是,这三座大都市呈三角形分布,相距并不遥远,更是极为少见。
(宋国有三座一线大城市)
其中的陶邑,就是被盛赞为“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的商业中心。
“商祖”范蠡从越王勾践那儿辞职之后,下海做起了生意,自号“陶朱公”。这个“陶”,指的就是陶邑,可见这座城市在当时的地位。
遗憾的是,宋国所有经济上的优势条件,在军事上都是劣势。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再加上被齐、楚、魏等强国包围,战略环境可不是一般的凶险。
偏偏这宋国心里还没点数,仗着财大气粗,自称影五千乘”战车,与周边强国话的时候很不客气。
本来就是块肥肉,加上邻里关系又没处理好,宋国不倒霉,谁倒霉?
正好这时候齐国在位的齐湣王也是个暴脾气,于是逮着机会就摁着宋国爆锤。
那么这事儿和秦国、和魏冉有啥关系呢?
这就要把镜头拉升,从齐、秦两国的战略关系来看。
齐湣王被苏秦忽悠,灭了宋国
秦国是咱们这个系列的主角,具体情况前面的了很多,就不重复了。
一句话概括:春秋时期差点儿上街要饭,惨不忍睹。到了战国,碰上最牛的家教老师商鞅,打通任督二脉,这才开始发家致富。
相比之下,齐国的履历就辉煌多了。人家从生下来就是高富帅,毗邻东海,有渔、盐之利,从没缺过钱。
加上后来齐桓公的“春秋首霸”、“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直接把股价拉满。整个春秋时期,齐国都是一等一的大国。
进入战国,齐国的表现继续高光。虽然经历“田氏代齐”,齐国换了业主,但是后来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直接震撼了所有人。
虽然我们的主角秦国也在河西之地与魏国大战三百回合。但是从时间线上,是先有了桂陵、马陵两场大战,齐国击溃了巅峰时期的魏武卒。之后才是秦孝公反击,在河西取得大胜。
所以在当时的下人眼中,是齐国正面硬碰硬,击败“战国霸王”魏国,让魏国由盛转衰。
再往后,第二次合纵之战,也是由于齐国的加入,合纵联军唯一一次攻破“绝对防御”函谷关,威胁到关中平原。第三次合纵之战,还是齐国牵头,兵临函谷关,让秦国认怂求和。
从秦孝公到秦惠文王,再到秦昭襄王,秦国与齐国少有的几次碰撞,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历代秦王对于这个相距遥远的东方强国,充满了忌惮。
这个时期的战国,论下谁是最强,秦国和齐国二选一!
(齐国和秦国并称“东西二帝”)
所以对于齐湣王而言,传到他手上的基业是雄厚的,他的内心是膨胀的,他十分渴望齐国在自己的手上再创辉煌。
国君是这么个心态,那接下来的事就可以预期了。
齐湣王时期,齐国是四面出击,和周边的赵国、燕国、楚国关系都十分恶劣。
这时候一位纵横家的出现,更是让齐湣王利令智昏,彻底被带沟里了。
谁啊?苏秦!
这里史料记载中有差异,《战国策·齐策》中写的是苏秦,《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写的是苏代,苏代是苏秦的弟弟。
要论证谁对谁错,对于步来超纲了。由于苏秦名气更大,就决定是苏秦吧~
没错,步就是这么草率的人!
(苏秦:终于轮到我出场了)
苏秦的职业是纵横家,将合纵联盟搞得红红火火。
巅峰时期的他配六国相印,能拿六份工资~
不过从方方面面的资料来看,苏秦的这个合纵联盟对秦国没啥兴趣,倒是对齐国有着满满的恶意。
在第三次合纵之战前夕,苏秦找到齐湣王,了这么一大堆话:
《战国策·齐策》:苏秦谓齐王曰:“齐、秦立为两帝,王以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王曰:“尊秦。”“释帝,则下爱齐乎,且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 “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宋之利也?” 对曰:“夫约然与秦为帝,而下独尊秦而轻齐;齐释帝,则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宋之利。故臣愿王明释帝,以就下;倍约傧秦,勿使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则卫之阳城危;有淮北,则楚之东国危;有济西则赵之河东危;有阴、平陆,则梁门不启。故释帝而贰之以伐宋之事,则国重而名尊,燕、楚以形服,下不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下憎之,此所谓‘以卑易尊’者也。愿王熟虑之也。”
这段话的背景在系列前文《战国七雄归一系列14:五次大规模合纵之战,领头的没一个简单人物,怎么就是赢不了呢?》第三次合纵之战的分析中有详细的描述,苏秦的目的就是让齐国不要攻击赵国,从而保证燕国的安全。
于是苏秦就开始一顿忽悠,原文比较长,翻译过来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苏秦:现在齐国和秦国都称帝了,齐国是“东邪”黄药师,秦国是“西毒”欧阳锋,您谁更厉害一些?
齐湣王:秦国。(大哥,万幸您心里总算有点数!)
苏秦:我们不和秦国比拉仇恨,您把帝号撤了,让秦国去当mt好不好?
齐湣王:好。(秦昭王:你好,我叫mt)
苏秦:咱们和赵国打,没什么好处啊。您看那个宋国,它薄皮大馅十八个褶儿。拿下它,名利双收,走上人生巅峰!
齐湣王:就这么办!(瘸了,鉴定完毕!)
(读者老爷:你忒么管这叫翻译?!!)
忽悠瘸聊齐湣王一条道走到黑,公元前287年,第三次合纵之战。由于秦国主动割地求和,其实这一战就没打起来,合纵联军在荥阳耀武扬威一番,随后就散伙了。
转过头来,齐湣王就拉着魏国和楚国一起去打宋国了。
打完了还不过瘾,公元前286年,齐湣王自己单干,把宋国给灭了。
这下子性质就完全不同了,这可是灭国之战啊!
富庶的宋国在当时周边强国的眼中,价值大致是这样的:
【宋国】=【大还丹】,服用可增加五十年功力。
所以当齐国把宋国给吞并了之后,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齐湣王准备要做子啦!
周边的诸侯非常恐惧,齐国本来就很强,再服下宋国这颗大还丹,不会超进化吧?
(齐国要是变成完全体可咋整?)
“幕后玩家”魏冉打出第一拳
列国:秦国那么可怕,要打过来好歹要走个函谷关。这齐湣王万一哪一爆种,大家伙儿可都挨着呢~
怎么办?怎么办?
恐惧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要么让人绝对的服从,要么让人极度的愤怒。
而齐湣王造成的结果,是后一种。
列国:好你个浓眉大眼的齐湣王,宋国是大家盯着的一锅肉,现在你连锅端走不,还要继续扩张做子?
各国君王不约而同地达成了一个共识:不能让齐湣王这么嚣张下去了!
可问题是,齐国现在携灭国之威不好惹,谁来打第一枪?
这个时候,魏冉出手了。
《史记·秦本纪》:二十二年,蒙武伐齐,河东为九县。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三十九年,秦来伐,拔我列城九。
两段记载描述的是同一件事:公元前285年,魏冉派遣大将蒙武进攻齐国,夺下河东九县。
这短短的一句话,乍一看和齐国灭宋没啥关系。但结合以上的分析,魏冉的这个动作就很有意味了。
以魏冉的地位,要他不清楚当时的形势,不了解各国的心思,那是不可能的。
正是由于魏冉看清了各国的顾虑和犹豫,也看透了齐国全盛之下的虚弱,这才精准而迅猛地轰出了进攻齐国的第一击。
这次打击对齐国是致命的,就如同一个膨胀到极限的气球,被针扎了一下。
于是可怕的连锁反应出现了,一直盯着齐国的各双眼睛都看明白了,原来齐国这么虚弱啊~
当恶龙的虚弱人尽皆知,勇者们会怎么做?
各国:还能怎么做?兄弟们,开团,走起!
公元前284年,秦、魏、赵、韩、燕五国联手,讨伐齐国!
(五国伐齐)
五国伐齐,齐国一蹶不振
看看,齐湣王混得多么不得人心,人宁愿和秦国联手,也要揍他一顿。
面对合纵联军,即使秦国影绝对防御”函谷关,有时候都不一定顶得住,更何况是防御力弱了不止一筹的齐国?
齐湣王派出大将触子迎战,在济水摆开阵势。
这种时候能够守住就很不错啦,可齐湣王严令触子主动出击。
【进度条规律】:在战场上,外行领导内行的结果就是:进度条快进。很多还能够坚持的战局,进度条会直接拉到底。
这个规律后面会一次又一次的出现。
此次进度条快进的结果是,五国联军在济水大破齐军,触子下落不明。齐国战败后,楚国也来趁火打劫。
齐湣王东躲西藏,最后躲到莒城,被楚将淖齿捉住强行删号,走得十分安详。
(齐湣王:我这叫走得十分安详?)
后面的剧情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了,其他各国陆陆续续撤了,就剩下世仇燕国和齐国单挑。
这一仗打了三四年,燕军主帅乐毅将齐国打得就剩下即墨和莒两座城。
或许是齐国气数未尽,出了一个【黑玉断续膏】---田单,使出了绝版技能【火牛阵】,将燕军击溃,帮齐国把这条命给续上了。
不过从此以后,齐国元气大伤,再也不能算是顶级强国。
复盘一下,这一次五国伐齐的时间线是这样的:
【齐国吞宋,达到全盛】----【各国惊怒,谁也不敢先动手】----【秦国打出“first blood”】---【五国开团,将齐国打成残血】---【燕国和齐国单挑】
在整个过程中,魏冉打出的第一拳就显得格外关键,成了多米诺倒下的第一张牌,引发了后续的连锁反应。
否则哪怕燕国有苏秦这位大神的加持,以其排名倒数的实力,要和齐国单挑,是没有这个可能性的。
战后各国收获盘点
那么轰轰烈烈的一仗打完,各家的收获如何呢?
首先齐国肯定是最大输家,从“高富帅”直接被打成“穷矮矬”,从此沦为二线网红。
其次燕国也没讨着便宜,原本差一点灭了齐国,可最后功亏一篑,没啥好处。
楚国倒是赚一笔,前面不是宋国有个大都市彭城么?就被楚国趁机装进兜里了。
汉高祖刘邦:从此以后,我就是楚国人了。
再来算算秦国的账,陶邑正式落入秦国之手,成为魏冉的封地。
这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收获是,齐国这个曾经和秦国可以平起平坐的强国,就这样借他人之手被削弱了。
这种战略上的胜利,远比夺下几座城池重要的多。
所以,这笔账算下来,秦国是当之无愧的最大赢家。
宋国:我这人物账号都没了,就没人同情一下吗?
(魏冉:没错,我就是幕后玩家)
如此看来,还能魏冉“远攻”齐国是错误的吗?
他并不是头脑发热就越过魏国去攻打齐国,而是对局势有着非常精准的判断,然后顺水推舟而已。用极其微的成本,就削弱了齐国这个强担
投入少、风险低,回报丰厚,魏冉的这波操作可以纳入商学院教科书啊!
列国:投入、回报我们都理解,这个风险低是个啥意思呢?
魏冉:万一把齐国惹毛了,中间不还隔着个魏国呢么?
魏国:求求你做个人吧~
照这么的话,魏冉的所作所为其实没啥毛病。
范雎:“臣居山东,闻齐之内有田单,不闻其王。闻秦之有太后、穰侯、泾阳、华阳、高陵,不闻其有王。夫擅国之谓王,能专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威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泾阳、华阳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下乃所谓无王已!”
朱己:“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两弟无罪而再夺之国。”
韩非:“穰侯越韩、魏而东攻齐,五年而秦不益尺土之地,乃城其陶邑之封。应侯攻韩八年,成其汝南之封。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穰之类也。”
司马迁:“魏冉,秦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下皆西乡稽首者,魏冉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
司马贞:“穰侯智识,应变无方。内倚太后,外辅昭王。四登相位,再列封疆。摧齐挠楚,破魏围梁。一夫开,忧愤而亡。”
司马光:“魏冉援立秦昭王,除其灾害,荐白起为将,南取鄢、郢,东属地于齐,使下诸侯稽首而事秦。秦益强大者,魏冉之功也!”
亲属成员
异父姐姐:秦宣太后芈氏芈八子(八子为妃子时品阶),芈氏,秦宣太后。使用太后称谓第一人,亦是第一个以太后身份专权。
异父兄:华阳君芈戎。
外甥:秦昭襄王嬴稷、高陵君嬴市(一为嬴显)、泾阳君嬴芾。
魏冉墓,位于今山东菏泽市曹县安陵堌堆,魏冉冢呈丘状,高5米,周长42米。堌堆之上是鲁西南烈士陵园,是曹县旅游景点。
魏冉冢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大东门外苗圃内,魏冉冢现保存完好,为邓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保护标志碑。为防止冢封土流失,于冢表种植草皮,种植常青树进行绿化,设有专职文物保护员负责看管、维护。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魏冉墓在州城东门外,世传秦丞相魏冉葬此。” 《大明一统志》载:“穰侯墓在邓州新城东。”
喜欢幻梦文明游戏请大家收藏:(m.xspsw.com)幻梦文明游戏闲时书屋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