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西平陆人,傅氏家族的始祖,殷商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辅佐商王武丁治国安邦,为“武丁中兴”盛世的开创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尊为“圣人”。
他和商汤时期的伊尹被称为历史上的奴隶双壁。
01.出身奴隶,才华横溢,不得志
傅资聪颖,但父母早亡,勤奋好学的傅早谙世事。因生活穷厄,就自卖自身,穿着粗麻布衣服,做苦役。
这里是虞、虢两古国交界之处,傅险这地方在殷商时期是虞、虢两个国交界处,是潞盐运销黄河以南的交通要道。
这里两山高耸,涧水中流,每到夏季,洪水暴涨,冲毁道路,行旅受阻。
奴隶们就在这里以传统的方式以土石阻拦,智者傅在劳动中发明了版筑术。
即用两块木板相夹,两边各置两根木缘,麦草捆缠,中间填满湿土,或夹以石灰、草泥,以杵捣实筑成土墙。
傅开创的这一方法一下子解决了多年因洪水冲刷毁坏道路的大问题,维护晾路畅通,行人喜欢称颂。
后人从此沿用筑路造房,甚至仍可见实物的长城。傅就靠从事版筑维持生计,虽有才干,无从施展。
02、武丁和傅相识相知
武丁少年时,曾被父亲乙送往殷都西部的林虑山接受历练。
武丁和平民奴隶一起劳作,体验民间疾苦,比较了解社会底层的实际情况。
武丁和他们一起劳动。学会了耕作的劳动本领,养成了简朴的生活习惯。
武丁发现这个奴隶非同一般,他善于考察风土人情,洞悉民间痛苦,忧国忧民。
傅一旦与武丁对谈起来便滔滔不绝还能讲出一套安邦治国之策,剖析时事总能一击要害,引经据典,言辞犀利、见解独到,武丁十分欣赏傅。
武丁和傅在一块生活期间,结成了好友,还从傅那里学会了不少本领。武丁感到傅很有雄才大略,可惜是个奴隶,无人能重用他。
傅觉得武丁虽是商王的儿子,却没有贵族的高傲,能和贫民平等相处,很赞赏武丁。
03、武丁以梦求贤
公元前1250年,商王乙去世,儿子武丁即位,成为商朝第22位国君。
在武丁的伯父辛和父亲乙的时候,殷商已经很是衰弱。
商王武丁是一位胸怀远大,有志励精图治的帝王。
(1)为寻求贤才,三年不话
武丁即位后,想重振殷商,但贵族中找不到理想的贤臣辅佐,成闷闷不乐,一言不发。
即位以后,武丁三年没有理政,国事全由家宰管理,他从旁观察,思索复兴殷商的方略。
朝中大臣以为他在居丧期间,过度悲伤,也不敢过问。 其实武丁起用傅,认为他是个治国良才。
但在当时的奴隶制社会,贵贱等级分明,要把一名奴隶破格提拔为相势必会遭到朝野反对。
因此武丁十分苦恼,不愿话,后来通过以梦求贤才最终得以相见。
(2)以梦找贤才
经过三年的苦思冥想,武丁谋划出了一条妙计。
武丁利用人们信奉命的心理,采取了“上托梦,赐圣人”的办法来选贤任能。
晚上睡觉时,武丁突然放声大笑起来,仆臣听到笑声,趋前询问。
武丁:“我们商朝有希望了!我梦见先王,他给我推荐了一位大圣人,名叫傅,这人定能辅佐我治理好国家。商王朝就会兴盛。”
完,武丁将梦中的圣人形象画在了一块木板上,然后下令文武百官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此人。
对于当时的商朝来,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的迷信,所以对于先王托梦一事,都深信不疑。
于是这一行人开始拿着那张画像到民间给他们的君王找人去了,大家找遍了京城所有的地方,没有一点线索。
其中一位大臣提议:“咱们只是在上层贵族中寻找,不定这个人在平民百姓或底层的奴隶之郑
请诸位再好好想一想,国君所画的那个人,衣着破烂,胳膊上套着绳索,是不是就是个奴隶呢?”
众大臣觉得言之有理,于是扩大了搜索范围,重点放在奴隶身上,经过多日来的四处寻访。
结果在北海附近的虞、虢之间的傅岩找到了一个叫的奴隶,和图画很像。
当时,他穿着一身破烂的粗布衣服,胳膊上套着绳索,正在和一群奴隶一起筑版修路。
大家高胸把傅带回了王宫,武丁见到当年的好朋友傅,喜出望外。
(3)废除奴隶身份,拜相
在朝堂之上,武丁假装对傅的出现大吃一惊,惊呼他和自己梦中之人长得一模一样。
还像模像样的在众大臣面前开口与人家交谈了一番,当然傅在众人面前展现了一下自己的才识。
随后,武丁和“”促膝长谈,越谈越投机,从白聊到黑夜,他们互相欣赏,相见恨晚。
武丁请教他治国平下的办法,傅向武丁进言:“古代明君顺从道,建立邦国,设置都城,树立侯王君公,又以群臣辅佐他们。
这不是为了逸乐,而是用来治理人民。号令轻出会引起纠纷;兵力轻用会引起战争;兵器藏在府库,不用来讨伐,会败给自己……”
武丁听了傅的宏论佩服不已,废除了他奴隶的身份,让傅换了朝服,拜为宰相,大臣们不仅没有反对,还十分的赞同,甚至还尊称傅为“梦父”。
04、傅大刀阔斧改革,创造武丁中兴
有了傅的辅助,商王可以是如鱼得水。傅任宰相后竭尽文韬武略之才,对内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1)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人事改革
在武丁的信任与支持下,如整饬朝纲、改革用人制度,宣传任人为贤、任人为能、英雄不问出处的观。
同时加强帝王关于官员任免的权力,一定要避免官员为私利而举荐亲信的情况。
国家内部机构设置较为健全,宫内事务、畋猎、武事、宗教、庶民和奴隶管理,刑罚、经济器械制造以及文秘事务等管理有了明显的分工。
武丁时期确定了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形式,这是奴隶制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对巩固王权起了重要作用。
接着,傅又强化中央集权,同时改革祭祀制度,最大限度地将权力掌握在商朝的帝王手郑
(2)厉行节约,惩治腐败
傅厉行节约,还规劝武丁祭祀时减少贡品,以为榜样。武丁言听计从,从王室开刀,整治腐败。
傅还积极整改政治官场,惩处腐败现象,保证商朝官正廉清,以此来改善民生,最大化地保护群众利益。
这样一来,不仅有效地限制了贵族的乱政害民行为,还有力地缓解了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
(3)各行各业大发展
傅不断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傅,推邪胁田制”,协田”制,三人协作,在农业上的广泛推校
傅组织奴隶们集体耕作农田,改良农具。武丁时期,农业已相当进步,已掌握了农作物的栽培过程,农耕用的器具也达到一定水平。
有关植物水分生理学知识的记载,要比古希腊有关的记载早1000年。
武丁时期的林、牧、副、渔等也相当发达,森林的采伐和木材已具备相当的规模。
青铜冶炼业在武丁时期也相当发达,青铜器的品种、数量及其工艺水平都是比较高的。
武丁时期铸造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现在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大大促进了殷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的发展。
由于商朝人很会做买卖,以后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种概念,买卖人桨商人”。
殷商的医学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当时已基本上有了今的内、外、耳、鼻、喉、牙、泌尿、妇产、儿、传染等各科。
殷商时代的文历法也达到了很高水平,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风雾雨雹阴的记载,古气象学的研究提供了最早的文史资料。
甲骨文盛行于武丁时期,它是现代汉字的前身,反映了殷代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景,显示出殷代文化高度的发展。
05、威服下,商朝复兴
傅还建议武丁积极与周边方国修好关系,鼓励军队奋勇作战,论功行赏,重奖功臣;军队实力也在他的指挥下日益强盛。
对于一些一直对商朝抱有敌意,并且以实际武力行动攻占国家领土的国家,始终保持坚决敌对态度。
傅曾亲自领兵征伐失国。当时商朝正在商讨征伐佚地的人选,恰巧傅曾是那地的庸役之人。
那么对于佚仲领地内的地形、军事等状况,傅自然比旁人更加熟悉。
因此商王武丁决定由傅领兵征伐佚仲。最后,征战大获全胜,此后傅更受武丁青睐,收复那些失去的土地。
先后征服了土方、舌方、鬼方、姜方、夷方等外族, 使商朝版图扩展至西达秦陇、东至海滨、北起燕山、南越江汉,于是出现“下咸服,殷道复兴”。
商王在位期间,商王朝的经济,军力还有政治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这一盛世局面也被后世称为“武丁盛世”。
傅辅佐武丁期间,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命》三篇,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其职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名句,为我国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史观。
《命》上中下三篇,上篇叙述傅初见武丁的过程及劝武丁虚心纳谏的言论;
中篇为傅向武丁陈述治国方略,其中有传颂不绝的名言“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下篇为君臣共勉之辞。
由于傅对商王朝做出的贡献,商朝的百姓在他死后为他建造了祠庙,
不仅如此就连他生前住过的地方也被后人尊为“圣人洞”就连前面的那条河也被奉为“圣人涧”,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于傅的崇敬。
傅是商王武丁最主要的辅相:他对商王的谏诤言论,大胆泼辣,精辟深刻,成为商王治国的座右铭;特别是他亲自实践,辅佐商王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富国强兵,传达王命,调兵遣将,征伐常来侵扰的周边游牧部落和氏族、方国,扩大疆土,四方归服,成为商朝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傅以他思想理论的精辟深刻和行政实践的光辉业绩,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圣人”。他与东周时代历来被尊为“圣人”的孔子,在上古三代一前一后、一西一东,各自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突出贡献,在当时及后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长期以来,由于傅圣的历史资料比较分散,研究和宣传不够,特别是古文《尚书》的冤假错案影响深广,使傅圣事迹的宣传更增添了阻力。如今,学者们稽古钩沉,正本清源,让中国历史上最早“圣人”的思想理论和治政业绩大白于下,这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孔子评价傅是“见德之有报”的名相,庄子也对他极为推崇。
《拾遗记》所载版本考论
《拾遗记》卷二里的记载更具神异色彩,当初傅穷困,自卖自身为“赭衣者”,赭衣是古代囚犯穿的红褐色衣服,赭衣者就是囚徒,去当苦力,在傅岩筑城。这期间,他也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腾云驾雾,绕着太阳飞校醒来以后,很奇怪,去找人打卦占卜,得了个屯卦的卦辞:“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就是大吉大利,不要着急,很快就会到一个地方去,有利于成为公侯。因为太阳是代表君主,绕着太阳飞翔,就是将来要为君王服务。过了一年,果然被武丁(原文讹作“汤”)重金聘请到殷商去,当了阿衡,是一个和伊尹一样的官职,相当于相。 [6]
也有学者认为《拾遗记》这段的伊尹的故事,“傅”是“伊尹”之误,比如李白的诗《行路难》里“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据《李太白集》的《集注》解释,前一句是吕望的故事,后一句引《宋书》认为是伊挚(即伊尹)的故事, [7]其实其出典就是《拾遗记》。但古书里从来没有记载伊尹曾经当过囚犯,更没有人过伊尹筑城的事,所以这肯定的是傅的故事。很可能《拾遗记》原文是记载了汤举伊尹和武丁举傅两个故事,只不过在流传中发生了文字残缺讹谬,两个故事掺混在了一起,故举傅的那个“汤”应该作“武丁”。
比于列星
傅星由来
傅为殷商操劳,辅助武丁复兴了殷商,厥功甚伟,据死了之后上了,变成一颗星,《庄子·大宗师》:“傅得之(道),以相武丁,奄有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是傅后来得道成神,变成了一颗星,即“傅星”,骑在箕星之上。《淮南子·览冥训》就此事大大地阐发了一番,“故圣人在位,怀道而不言,泽及万民”云云了好长的一大段道德之言,最后的结论是“此傅之所以骑辰尾也”,就是圣让道,惠及下万物,所以才能得道成神,变成星辰骑在辰尾上。“辰”就是大辰房、心、尾,属于东宫苍龙七宿,辰尾就是指尾宿,傅这颗星在箕、尾宿之间,这二宿都属于东宫苍龙的尾部,所以《庄子》“骑箕尾”,《淮南子》“骑辰尾”,其实是一个意思。
典故记载
傅星又名策星,《左传·僖公五年》:“鹑之贲贲,策焞焞”,杜预注:“策,傅星。”孔颖达《正义》:“‘策,傅星’,《史记·官书》之文。《庄子》云:‘傅得之,以骑箕尾。’傅,殷高宗之相,死而讬神於此星,故名为傅星也。”
古代历史中的人物,死后变成星星的不多见,不过就是傅、王良(造父)二人而已。
汉代的郗萌写的星占书里“傅星光明,王命兴,辅佐出”,就是傅星如果非常明亮,君王的基业就兴盛,还会有很好的辅佐大臣来帮忙,和傅的传很相吻合。
不过大部分星占书里不是这么的,比如《黄帝占》就,傅星是帝王后宫后妃们祭祀的星,她们向傅星祷告祈求,可以求得福庆,还能保佑子孙繁昌;如果傅星不明或看不见,后宫的人就会有很多生病的,子孙也凶险,会有很多死亡。《春秋纬元命苞》认为“傅,盖女巫也”,是主“祝章”的星,“祝”是祝祷,“章”就是大声祈求的声音,王后祭祀它,以祈求子孙众多。
文学考论
这些法都是很奇怪的,是否有古代的传故事在里面已经不可确知。从文学上讲,很可能傅星本属于尾宿,《石氏星经》里“尾者,后宫之场也,妃后之府也。”《二十八宿山经》里“尾,子之九子也”,《史记·官书》里也“尾为九子”,《正义》“尾九星为后宫,亦为九子”,尾宿与后妃和帝王的子嗣有关,那么傅星也与后妃、子嗣有关就在情理之中了,并不是在古代传里傅就是个女巫,或者是帝王的后妃。曾经有人根据这个揣测傅可能是位女性,类似武丁的王后妇好之类,根据很不充分。 [1-5]
卜辞考证
播报
编辑
虽然典籍中傅是武丁时期的重要大臣,但是在殷墟卜辞中却见不到“傅”之名,故此饶有无,一直也是学界争论探讨的问题。
林安先生在《古文字研究》第29辑发表了一篇文章《殷王卜辞傅考刍议》, [18]认为武丁时期的卜辞中常见的大臣“雀”就是傅。在武丁时期的卜辞中,雀的确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人物,有关他的卜辞多达300多条,要根据《〈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一书统计,则近400条,排在第二位。 [19]不过,从读音上看,“雀”古音是在精纽沃部,“”是在喻纽月部,二字读音有差距。林安先生认为在上古音中二字读音相近,因为“(截)”字是从戈雀声,古音也是在月部,有一定的道理。
最主要的是,在卜辞中有雀伐“失”的卜辞。“失”在卜辞中就是一个国名,其国君称“失侯”。武丁时期的卜辞里记载雀伐失,如卜辞“壬申卜,贞:雀弗其克翦失?”(《合集》53),就是壬申这占卜,贞问雀能不能最终剪灭失国?又有卜辞“己卯卜,王咸翦失,余曰:雀将人伐宦?”(《合集》7020),这里面的“余”应当是“余一人”的简称,商代的时候,商王自称为“余一人”,相当于周代常见的“寡人”、“不谷”和秦代以后的“朕”。这条卜辞己卯这占卜,王(武丁)彻底剪灭了失国之后,王还:是不是让雀带人再去伐宦?宦也是个国名。明武丁剪灭失国的主要功臣就是雀。后来失国也向武丁进贡,还出人帮助田猎、训练射手等等,明失国是被征服了。卜辞中记载的雀伐失国,和清华简《傅之命》中傅伐失仲是能联系起来的。
从殷墟卜辞中有关雀的卜辞来看,雀的地位显赫,是武丁朝的重臣,也是活跃的人物之一,其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征伐、祭祀、田猎、进贡、为王办事等等各个方面,其中尤其以征伐的卜辞最多,他参与征伐的方国多达20多个,他还有自己的军队,称为“雀师”。本来商王武丁采取的就是“强权政治”,其中心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武力征伐,那么卜辞里的雀主要的功绩就是征伐敌国,这显然和武丁中心手段是相符合的。也就是,如果傅真是辅佐武丁中心重臣,那么他的主要工作也应该是征伐,他的主要功绩也应该是战功,清华简《傅之命》里的记载傅的发迹,就是从领兵征伐失仲开始的,也可明这一点。关于殷墟卜辞职雀”这个人物的详细情况,可参看张惟捷《殷商武丁时期人物“雀”史迹研究》一文。 [20]
只是傅是不是雀,还缺少直接的证据,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证实。这里提出来,仅供阅读者参考。
史料索引
播报
编辑
根据典籍记载,傅出身卑微,是在傅岩筑城时被武丁发现启用的,《古文尚书·命上》:“筑傅岩之野”,《孔传》:“傅氏之岩,在虞、虢界”, [21]“傅氏”就是指傅氏邑,在今山西平陆县东二十五里,也就是傅岩所在的地方。关于这个傅氏的来源,有两种法:
1、根据《新唐书·表十四·宰相世系四》的记载是,傅氏出自黄帝之后的姬姓,黄帝有个裔孙叫大由,封于傅邑,因以为氏。商代的时候,在虞、虢交界处有傅氏的人居住在岩傍,这里因此叫做傅岩,武丁(原误作盘庚)就是在这里得到傅,命以为相。 [22]秦嘉谟辑《世本·氏姓篇》将《新唐书》此文辑入云:“傅氏,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大由封傅邑,傅其后也。”
2、《路史·后纪十·陶唐氏》记载,五帝之一的帝尧之子丹朱,在帝舜的时候被封在房,为房侯,其后有房氏。房氏之后有一支是狸氏,狸氏之后里有一人叫大繇(即《新唐书》的“大由”,由、繇音近通假),在夏代的时候被封在傅邑,以邑为氏为傅氏,傅就是出自这个傅氏。 [23-24]
二不同,本来《新唐书》的记载要早于《路史》,而据罗苹《路史注》《路史》的记载出自《傅子》,《傅子》是魏晋时期傅玄的着作,则其记载又早于《新唐书》。《傅子》这本书已经佚失,今看到的是辑本,里面没有这个记载,只在《举贤》这一篇里“傅,岩下之筑夫也,高宗引而相之”。 [25]实际上,根据《潜夫论·氏姓篇》和韦昭《国语注》,丹朱之后的傅氏周代以前本是狸氏,到了周代才为傅氏(参秦嘉谟辑《世本·氏姓篇》,《世本八种》第242页),那么殷商时期的傅就不太可能出自这个傅氏。可《新唐书》之也不知所据,是否原出自《世本》也不能确定,故此二皆存疑,相同的是二者都认为大由(繇)是傅的祖先。
3、《孟子·告子下》记载,“傅举于版筑之间”。傅是殷代国君武丁的相,他曾在傅岩地方为人筑墙,为武丁访得,举以为相。所谓版筑,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相夹,两板之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满泥土,用杵筑(捣)紧,筑毕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墙。
傅的故事
其源头都是来自先秦的古《尚书》中的《傅之命》,也简称为《命》。传本《尚书》的《命》三篇是魏晋时期造的伪书,是辑集先秦古书中引用的《命》原文加上伪作的文字编造的,里面有一些可信的内容,比如上篇高宗(武丁)亮阴三祀,梦得傅,命人以形旁求于下,得之于傅岩爰立作相等等,都是抄《国语·楚语上》载白公向楚灵王进谏的时候引用的一段《命》中文字,是可信的,这段内容在先秦到秦汉时期流传很广,大致就是上面介绍的那些;有些内容则出于编造,不可信。2012年12月,中西书局出版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 [26]公布了出土文献的《傅之命》三篇,这才是真古书。
清华简本三篇
也不是先秦《命》的全部,比如《国语·楚语上》载白公向楚灵王进谏的时候引用的那段《命》文字,清华简本就没有,而是直接从武丁寻找傅开始的,可见清华简本也不是全书。李锐认为先秦时期的《命》实际上是有好多篇,是孔子在删书的时候选取了后面的三篇,是很有道理的。很可能先秦的《命》是了有关武丁和傅的一个很长的故事,记载了很多有关于他们的言行,后人因为篇幅太长,所以进行了编辑,分成了几篇,都称为《命》,《尚书》里的三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27]
赵林先生《殷契释亲》
一书中的研究,在殷商时期,“公”只是一种对亲属的尊称,而且只用于死去的亲人,活着的人是尊称“老”,它不是一个爵号。直到周代的时候,“公”才用于对活饶尊称,也被用于爵号。 [28]很可能后世传中傅的“公”是他死后殷人给他追加的尊称,并不是活着的时候就有的。
有关古迹
傅塑像
与傅有关的古迹皆在山西省平陆县境内,《平陆县志》多有记载, [11]其中亦不乏民间传闻,然此类传闻或自古有之,故兹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大臣村
现名大臣村,位于山西省平陆新县城北十余里,传为傅出生之地,傅为武丁大臣,也是历史上的名臣之一,故其村名“大臣”。《平陆县志》卷八《人物》云“旧《志》商贤里人。” [12]
傅岩
传为傅筑城之处,在今平陆县圣人涧村。《平陆县志》卷之二《山川》:“傅岩在县东二十五里圣人涧上,两山之峡,曲岸廻峦,即版筑处。有祠。” [13]又卷十一《古迹》:“傅版筑处,在县东二十五里傅岩,今名圣人涧,有祠。苍岩翠崿,曲岸同峦,洵异境也。” [14]唐代吕温佣傅岩铭》,见《平陆县县志》卷十二《艺文》。
圣人窟
在傅岩旁一洞窟,传为傅隐居之处,称为“傅隐室”,以傅为圣人,故俗称称“圣人窟”。《水经注·河水四》:“(沙涧水)东南经傅岩,历傅隐室前,俗名之为‘圣人窟’。孔安国《传》‘傅隐于虞虢之间’,即此处也。” [15]是民间“圣人窟”之至少在北魏时已经有了。
傅冢
一称“商相傅墓”。传傅死后,葬于平陆县中条山麓马趵泉下,即今部官乡柴庄沟村。《平陆县志》卷之二《山川》:“马跑泉在县东北三十里傅冢下。冢倚崇岗,东西两山环拱,廻巘列屏。” [16]又卷十一《古迹》云:“商相傅墓,在县北中条山之南,马跑泉左,两山环拱,廻巘若屏。”
马跑泉
又称“马趵泉”、“马刨泉”,在傅墓旁。《平陆县志》卷之二《山川》:“马跑泉在县东北三十里傅冢下……,泉殊清莹。相传形求至此,马跑得之。合下石穴二泉,至傅岩为圣人涧。”“形求至此,马跑得之”大概可以理解为武丁的使者在这里根据图画找到了傅,傅去殷商的时候骑马跑过簇,踏出泉水,故曰“马跑泉”。民间又有传是傅年老回乡帮乡里抵御旱灾寻找水源,与妻骑白马至此,马踏出一泉,傅和妻子以拐杖和发簪划地,又得二泉,故泉水三源并发,合流成溪,清洌澄澈,隆冬水暖,为圣人涧水的源头。
圣人涧
傅岩旁的一条溪水,《平路县志》卷之二《山川》:“圣人涧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发源马跑泉,下复有二泉合流,嵌石潆洄,远傅岩南入于河。《孔传》所谓‘涧水坏道’即此。”其旁有村亦名“圣人涧”。 [17]
圣人秸
或称“圣人麦秸”。圣人涧村西北北路壕西之断崖间长期露一层麦秸,无论春夏秋冬四季,均保持不腐之黄褐色;外露麦秸表层时或脱落,而里层复现出洁白之色,落下者亦洁白无霉变。如是年深日久不变,当地人以为神异。村中故老相传,云是圣人傅在此版筑时遗留下来的麦秸(古代版筑时要在泥土中加入麻刀或麦秸以防止墙体开裂),因此被称为“圣人秸”。一因“秸”、“涧”音近,故“圣人涧”为“圣人秸”的谐音。然“圣人涧”之称见诸载籍,且簇确有涧水,而“圣人秸”之仅为民间口传,言“涧”为“秸”之谐音恐非是。
傅岩祠
又称“傅相祠”,俗称“圣人庙”。《平陆县志》卷之三《坛庙》记载,傅岩祠在圣人涧,唐大历年间县尉李同所建,唐代地理书《括地志》称为“傅祠”,元、明时期增建,清康熙四十八年县令王匡国重修。自元至清,该祠先后五次被毁,又五次重建,祠内有主殿、配殿、碑台、戏楼、砖塔等建筑。祠旁有金代碑刻“傅岩”二字,以及明清时期的“傅故里”、“殷中兴贤相傅公版筑处”等碑刻。古时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傅诞辰日,都要在此举行官祭大典,四月初一至初十有庙会,香火不绝,商贾云集。祠在抗战至文革期间屡遭毁坏,几成废墟,于1995年重建。除此之外,平陆县还有两处傅相祠:一处傅相祠建在平陆老城(上世纪五十年代为黄河三门峡库区淹没)东郊令狐三村傅岩书院内,建于清代乾隆二十八年。一处傅相祠又称傅公庙,建在圣人涧源头、马趵泉傅公墓前。此二祠已经在抗战期间被毁。
傅岩霁雪
“平陆八景”之一。傅岩之处原古木参,岩嶂屏影,涧水环抱,与傅相祠古建筑掩映成趣,景色优美,尤其冬季雪后景致殊绝,称为“傅岩霁雪”。
喜欢幻梦文明游戏请大家收藏:(m.xspsw.com)幻梦文明游戏闲时书屋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