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98年,这年夏王彦庭的安东军横扫了宣武军东部的地盘。
按照常规的事件发展规律,后续将爆发无数大战。
然而诡异的是,好像是按了暂停键一样,除了江南的菜鸡互啄,整个北方的几大巨头都安静了下来。
就连死对头朱温和李克用也消停了。
如果用王彦庭后世的言论在,就是大家都在苦练内功了。
冀州、德州一战,把各地的藩镇都吓了一大跳。
研究了安东的发迹史,大家都发现,那种没有意义的争斗就是没有意义。
反而是把基础坐牢比较靠谱。
你看安东,打一仗就要有一仗的目的,无论是人口还是地盘,要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难听点,就是贼不走空,高大上一点,就是厚积薄发、步步为营。
就这一点,河东军的李克用表示自己最有发言权,过去光顾着找朱温的晦气了,真是打了很多没有意义还损兵折将的冤枉仗。
现在,李克用表示要洗心革面了,想好了再打。
对,打的还是朱温。
在这种氛围下,大家都在拼命布局、拼命练兵。
宣武的朱温作为这一堂教育公开课唯一的受害者,那事后总结一定是最诚恳的。
现在,魏博已经成了面对河东、安东两个大佬的前线了。
原本就已经是朱温的吉祥物的魏博节度使罗绍威表示,我扛不住,所以愿意主动辞职。
新任节度使杨师厚光荣上任。
从内心来讲,杨师厚是不愿意上任的。
上一次一个王彦庭就把自己屎尿屁都打出来了,至今上厕所还要人陪,都有阴影了。
结果现在还要加一个李克用,实在是腿肚子不争气。
不过朱温表示不要怕,我让二儿子朱友珪给你做副将,他手上有控鹤都,实力不弱。
杨师厚一听立马表示不用了,我明就上任,我现在信心满满,绝对能守住。
开玩笑,上一仗张归厚把朱温的侄子朱友宁给搞丢了命,现在还在琢磨怎么写检讨呢。
再派一个亲儿子来,自己不要当大爷一样供着,生怕有什么不测。
杨师厚立马到任,什么控鹤都是不敢要了,自己成立了银枪效节都。
他也不知道历史上晚唐五代第一强军的银枪效节都因为王彦庭的出现,以这样的原因出现了。
朱温这边,为了以后忽悠皇帝往东跑,他率先把梁王府再次迁到了汴州。
他手下原本有一支一千人不到的弩军厅子都,现在全部升级为骑兵,也就是后世的厅子马。
他是被王彦庭的弓骑兵刺激了,一定要建立一支足以匹敌的弩骑兵出来。
唯一遗憾的,就是弩弓的成本太高,宣武军又伤了元气,实在是没法扩军。
与此同时,因为宣武军的战略重心东移,刘知俊被调到蔡州(今河南驻马店地区),任奉国军节度使,防御杨行密。
只剩下王重师在华州(今山西渭南市),任匡国军节度使,防御李茂贞。
王重师面对的是李茂贞,骑兵、步兵都有,但是算不上多么精锐。
但是既然大家都在这个都、那个都,他也顺应时代潮流,建立了拔山都。
一时间,几乎所有藩镇都在整军扩军,就连蜀地的王建都把前一段时间买到的战马拢一拢,建了一支亲骑军。
这个时候,大家都发现,王彦庭安静了,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做。
一时间,气氛又凝固了起来,大家都在猜测,他家伙又在憋什么大眨
特别是邻近的朱温和李克用,都有点紧张。
如果王彦庭知道,一定要大呼冤枉。
他之所以看起来没有怎么动,首先是耶律绣宁有喜了。
这是一件大事,最关键的,王彦庭干了一件在别人看来乱纲常的事。
按照当时的规矩,妾室生的孩子是叫正妻阿娘的,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反而是叫阿姨。
这就让王彦庭受不了了。
作为经历过现代教育的他,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把亲生母亲的权利剥夺的事。
他在家里宣布了,谁的孩子叫自己母亲阿娘,其他的,大娘、二娘排辈分。
他觉得趁着孩子还没有落地,先把规矩定了。
免得以后更改,对孩子总是一种伤害。
这事是他的家事,所以他也没有当回事。
反正无论刘婉儿还是绣宁,现在都发现了,他在某些人伦方面特别强调平等和尊重,也不敢去纠正。
问题是,恰恰是没在意,这件不经意就传出去了。
这下完蛋了,现在安东、成德的地盘上有从长安来的200多官员呢。
无论是过去礼部的,还是国子监的,写信的写信,上门的上门,都来劝谏开了。
最终,这件事终于变成了23个州里人人谈论的热搜话题。
这特么的叫什么事?
王彦庭郁闷地发现,自己家里一件这么的破事,怎么还关联上了祖宗法典、宗族规矩了呢?
最后居然王彦章也来信了,劝自己堂弟要三思。
王彦庭火了,思个屁啊。
老子孩叫人怎么叫还要你们书上规定吗?
他悄悄让情报司收集了一下信息,发现了一个规律。
凡是普通人家,无论是百姓还是军人,都比较认可。
反对的都是那些大户、有钱商人、官员。
王彦庭思考了一下,明白了。
普通饶子女嫁给高门大户的可能性是极低的,一般都是直接收为妾,所以他们的痛点和耶律绣宁是一样的。
那就没事了,少数服从多数嘛。
王彦庭心里有磷,在以吴晟为代表的一帮前礼部官员再次上门的时候,直接把横刀扔在了桌上。
卧槽!
一下子,这帮官员的头脑清醒了。
他们才想起,眼前这个王彦庭脾气是不错,也没有什么官架子,但是他的另一个身份却是藩镇军阀。
那就没事了。
大家讪笑一声,纷纷表示尊重人伦也是一种美德,很不错。
别就是一个阿娘的称呼,就是你叫祖宗都可以。
这件事情中有两个比较有趣的现象。
第一个,身为正妻刘婉儿的父亲的安东节度使刘瓒始终没有发表意见。
这让王彦庭很感动。
虽然自己这个岳父一身的缺点,但是有一点是王彦庭非常认可的。
他像一个人。
无论是宠女儿,还是和百姓共情,到这一次对自己的理解。
刘瓒都非常接近王彦庭在上一世对饶理解。
有时候,王彦庭都觉得自己在这个时代能够遇到刘瓒这样一个高官岳父也是一种幸运。
事后王彦庭很是和刘瓒喝了几顿酒,喝高了还互相倾诉了几句衷肠。
对此,刘夫人和婉儿表示已经免疫了。
对这对冤家翁婿的态度就是你们爱咋样就咋样。
反正好了没几又会互相看着不顺眼的,习惯了。
第二个更加想不到,就是以耶律阿保机为代表的契丹人看王彦庭有点顺眼了。
王彦庭干这件事和契丹完全没有关系,这个大家都看出来了。
连礼部的老顽固来劝谏的时候也没有牵连到什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类的话。
但是在阿保机他们眼里,代表着王彦庭对于契丹人也是一视同仁的,没有另类处理。
当初耶律家族内附,纯粹是迫不得已。
如果还在迭剌部,很可能被别的家族肢解,从此就消失在历史中了。
为了自保,或者保留家族的荣誉,阿保机和家族的人定下的战略是蛰伏几年,待机而动。
但是,现在对这个计划的信心有点动摇了。
首先是打宣武这一仗,让一众耶律们有点胆寒。
耶律羽之和耶律迭剌这两个驻守冀州、德州的还好,他们就是赶来收了一下尾。
阿保机和耶律曷鲁、耶律觌烈这帮家伙是跟随王彦庭、王彦章全程观战的。
宣武军两支大军怎么莫名其妙落入算计,怎么被一步步坑到崩溃的,他们是全程旁观的。
打完以后,几人心里莫名其妙的觉得好像王彦庭对契丹人还算仁慈的。
这特么就很无厘头。
明明自己都被坑的家都没有了,居然还觉得对方手下留情了。
而这一次王彦庭为了耶律绣宁的一声称呼,几乎和所有读书人、有钱人为敌的态度,再次大大震撼了一帮耶律。
很多人都在思考,如果王彦庭确实没有觉得大家是外人,那自己为什么一定要见外呢?
好像过去种种交锋,其最终原因都是因为大家把彼此设定在了一个对立的立场上才造成的。
可如果大家可以平等的耕种、吃粮、打仗,听起来也不是不可接受。
然后,王彦庭都注意到了,耶律阿保机的夫人述律平来探望自己这个大姑子的次数越来越多了。
还有意外收获吗?
王彦庭笑了。
喜欢五代:铁骑纵横请大家收藏:(m.xspsw.com)五代:铁骑纵横闲时书屋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