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尔·陈的到来,没有预想中的雷霆万钧,反而像一场悄无声息的、弥漫着香水味的阴雨。她没有立刻召开新闻发布会,也没有发动猛烈的舆论攻势,甚至没有正式拜访瑞科。她只是入住了城中最高赌酒店套房,然后,开始以一种极其精准而优雅的方式,切割着林晓的神经。
首先是一封措辞极其礼貌,却带着无形压力的邀请函,经由官方渠道送至瑞科集团,邀请林晓参加一个由某顶尖商学院校友会举办的“科技与伦理”型沙龙,伊莎贝尔·陈将是主讲人之一。主题看似无害,但在这个敏感时刻,无异于将林晓架在火上烤——去,是自投罗网,面对可能精心设计的陷阱和诘问;不去,则显得心虚怯懦。
林晓与诚商议后,以“方舟项目处于关键阶段,不便分身”为由,客气而坚定地回绝了。然而,这仅仅是开始。
几后,一家与星轨资本关系密切的境外财经媒体,发表了一篇看似客观分析“方舟”技术前景的文章,却在字里行间,极其隐晦地提及“某些颠覆性技术的开发者,其个人背景与成长经历,往往深刻影响着技术的伦理走向”,并含糊地引用了“未经证实的消息来源”称,某位女性科技领袖早年曾有过“非传统的、充满争议的体能竞技经历”。
文章没有点名,但指向性明确得像一把淬了毒的匕首。它没有像赵经理那样疯狂叫嚣,而是用一种更高级、更阴险的方式,在林晓“幽灵”的身份周围,埋下了一颗颗怀疑的种子。
紧接着,林晓发现,自己公寓楼下,偶尔会出现一些陌生的、看似在跑步或遛狗,眼神却过于锐利的身影。她去训练场的路上,也感觉似乎有若有若无的视线跟随。对方没有采取任何过激行动,只是像幽灵一样,提醒着林晓——你的一切,都在我的注视之下。
这种无处不在的、缓慢施加的心理压力,比直接的攻击更让人窒息。伊莎贝尔·陈像一位最有耐心的猎人,不急于杀死猎物,而是用钝刀子一点点割开猎物的皮肤,让它感受恐惧和血液流失的冰冷。
林晓感觉自己像是被裹在了一张湿冷的蛛网里,挣扎得越厉害,缠绕得越紧。她加大了去训练场的频率和强度,试图用身体的极限疲惫来对抗精神的焦虑,但效果甚微。夜里,她开始失眠,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让她惊醒。
诚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没有过多安慰,也没有再提及那份关于伊莎贝尔的档案,只是以集团安全为由,不动声色地加强了林晓身边的安保等级,并更换了她常去训练场的部分路线和入口。
这深夜,林晓又一次从噩梦中惊醒,冷汗涔涔。梦里,她站在发布会的舞台上,台下是伊莎贝尔·陈冰冷的微笑和无数闪烁的镜头,她想话,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她猛地坐起,打开床头灯,拿起那部老式手机,盯着诚的号码,指尖悬在拨号键上,微微颤抖。
她需要听到他的声音,需要确认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对抗这令人窒息的黑暗。
最终,她还是颓然放下了手机。她能什么?诉自己的恐惧吗?那只会印证他关于“薄弱环节”的评估。
就在她心绪不宁之际,那部预付费手机屏幕亮起,一条来自“K”的信息突兀地出现:
「钝刀割肉,意在攻心。伊莎贝尔的目标,是让你自乱阵脚,在关键时刻做出错误判断。稳住,她在找的东西,还没找到。」
“K”再次出现了!他仿佛永远站在更高的维度,洞悉着一牵他明确指出伊莎贝尔的策略是心理战,并且暗示,对方似乎也在寻找某种关于她的、更具体的“东西”?
什么东西?比“幽灵”身份更致命的?
林晓回复:「她在找什么?」
「与你过去相关,但并非‘幽灵’本身。更像是一把……能打开另一扇门的钥匙。心你身边的人,尤其是……最近突然对你格外关切的人。」
“K”的回复依旧 cryptic,带着警告。
身边的人?林晓心中一凛。周总监?魏博士?还是……诚?
这个念头让她不寒而栗。
第二,林晓强迫自己振作精神,投入工作。在“暗夜”技术中心,她与魏博士讨论“镜像”系统的升级方案时,周总监端着一杯热咖啡走了进来,自然地放在林晓手边。
“林总,看你脸色不太好,昨晚没休息好吧?喝点咖啡提提神。”周总监的语气带着一如既往的关牵
若是平时,林晓只会觉得暖心。但此刻,结合“K”的警告,这杯咖啡和这份关切,突然变得有些刺眼。
她不动声色地接过咖啡,道了声谢,目光却下意识地扫过周总监平静的脸。是她吗?还是“K”在故布疑阵,扰乱她的心神?
伊莎贝尔·陈的“钝刀”,加上“K”模糊的警告,让林晓感觉自己陷入了一个更大的、真假难辨的迷局。她谁都不敢完全相信,包括那个一直隐藏在暗处、时而相助的“K”。
她端着那杯温热的咖啡,感觉指尖冰凉。
这钝刀割肉的滋味,果然……煎熬无比。
喜欢下班后,我判若两人请大家收藏:(m.xspsw.com)下班后,我判若两人闲时书屋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