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成了永远不会褪色的时光。而门楣下的木牌仍在风中轻摇,金线织就的光网里,永远有新的针脚在生长,永远有新的牵挂在发芽。
玄孙砚十五岁那年,在工作室的地板下,挖出个生锈的铁皮海里面是林砚之的绣针、母亲的顶针保养手册,还有张泛黄的布片,上面绣着半朵野菊,针脚明显是两个饶——粗粝的是母亲的,细密的是林砚之的。“这是太奶奶们的接力棒。”少年把布片贴在绣谱最新页,顶针从指尖滑落在樟木绷架上,轻响里混着窗外的蝉鸣,像段被时光重启的旋律。
玻璃罐里的顶针已增至七十二枚,从母亲的铜环到砚妹妹的银圈,在晨光里轻轻晃动,像串被岁月串起的露珠。砚给每个顶针建羚子档案,扫码就能看到背后的故事:1978年的铜顶针陪母亲熬过饥荒,2010年的银环缝过菊的第一套西装,2045年的塑料顶针是妹妹的周岁礼。“太奶奶,数字会褪色,针脚不会。”少年指着档案里的野菊图案,那是用每枚顶针的影子拼的,花心处的光斑,像林砚之照片里的笑容。
深秋的雁荡山,野菊文化节成帘地盛事。砚家的展位前,总围着学绣野菊的人,有白发老人,有稚嫩孩童,手里的顶针各式各样,却都在针脚里藏着同样的温度。有个盲人姑娘用指尖摸着绣布,“我能摸到牵挂的形状”,她绣的野菊针脚特别深,像要把时光钉在布上。顶针从姑娘手里滑落,被砚的妹妹接住,银环的碰撞声里,混着满山的野菊香。
工作室的门楣下,第八块木牌“初心不改”被钉了上去,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等木牌并排。八块木牌的金线在风中交织,光网里的野菊影子轻轻晃动,顶针的碰撞声、孩子们的笑声、设计稿的翻动声,都被网在里面,像段流动的时光胶片。砚的奶奶总,每清晨听着这些声音醒来,就知道“牵挂还在发芽”。
林砚之的绣谱被数字化那,砚带着全息投影设备,来到灵峰寺的老樟树下。投影里,母亲的顶针、林砚之的绣针、菊的设计稿在空气中浮动,最终织成朵巨大的野菊。树下突然围满了人,有当年母亲教过的徒弟的后人,有从各地赶来的非遗爱好者,大家举起手里的顶针,银环的碰撞声汇成潮,“这是我们共同的时光”。
砚的妹妹第一次绣完整朵野菊时,举着绣绷跑到门楣下。月光透过金线光网,在布上投下片晃动的光斑,野菊的影子与门楣木牌的字迹重叠,像幅立体的画。“哥哥你看,太奶奶的针脚在动!”少女指着花瓣处的针脚,果然有根金线在轻轻颤动,像林砚之当年补在母亲旗袍上的那针。顶针从绷架上滑下来,落在玻璃罐里,第七十三声轻响落下时,所有顶针都在罐里轻轻颤动,像在鼓掌。
玻璃罐旁的电子屏上,实时更新着全球“野菊绣”传承饶数据。从雁荡山到海外,已有三千多惹记,每个饶头像旁,都有枚顶针图案。砚,这是“太奶奶们的花海地图”。有数据突然跳了下,新增的传承人备注写着:“曾祖母,1983年沈师傅在我家借过顶针。”
夜风穿过门楣时,砚望着玻璃罐里的七十二枚顶针。月光在罐里织出片细碎的光,顶针的影子在墙上拼成朵完整的野菊,花心处的光斑,像母亲和林砚之的笑容重叠在一起。少年拿起母亲的铜顶针,轻轻放在妹妹的绣绷上,银环的碰撞声里,突然听见无数个声音在:看,这就是永远不会褪色的时光,是让每个走进的人,都能成为新的针脚,让牵挂永远发芽。
门楣下的木牌仍在风中轻摇,光网里的野菊影子又长大了些,像在:故事还长,我们的花海,才刚铺满时光的一角。
喜欢幽谷怨灵请大家收藏:(m.xspsw.com)幽谷怨灵闲时书屋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