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百合病,是人体百脉同属一宗,却都引发了病变。心里想要吃东西却又吃不下,常常沉默寡言,想睡又睡不着,想走又走不了,对于饮食,有时觉得美味想吃,有时又厌恶食物气味不想闻,好像发冷却又没有真正怕冷,好像发热却又没有真正发热,口苦,便色赤,各种药物治疗都不见效,服药后反而会剧烈呕吐、泄泻,就好像有神灵作祟一样,身体外观看似正常,脉象却微数。每次便时头痛的,六十才能痊愈;如果便时头不痛,只是有怕冷畏风之感的,四十痊愈;如果便畅快,只是感到头晕的,二十痊愈。百合病的症状,有的在未患其他疾病时就预先出现,有的在患病四五后才表现出来,有的在患病二十甚至一个月后才轻微显现,都应根据具体症状进行治疗。
【注释】百合,有百瓣且共一蒂,如同人体百脉同属一宗,以此命名及选取治疗方法,都基于这个含义。所谓百合病,是人体百脉同属一宗,却都引发了病变。这里的百脉其实就是一脉,就如同百体为一体,这是以周身来论。周身的经脉,分开来称为百脉,合起来就是一脉,所以叫百脉一宗。如果百合病,就是整体脉病。这里的脉,指的是十二经脉以及三百六十五络脉。伤寒大病之后,余热没有完全清除,百脉尚未调和;或者平素思虑过多,情志不畅;又或者偶然受到惊吓,突然遭遇变故,从而导致形神都患病,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症状。百脉遍布全身,脉有病则身体有病,所以身体看似正常却并不舒适,想睡睡不着,想走也走不了。百脉通于心,脉有病则心有病,所以常常沉默不语。似冷非冷,似热非热,像是外感病却又不是外感病。想吃东西却又吃不下,有时觉得食物美味,有时闻到食物气味又不想吃,像是里证却又不是里证。至于脉象数、口苦、便色赤,这是郁结的热邪,虽然侵入内里但其热并不严重。在疾病刚开始的时候,医生不认识这种病,误当作表里病症,用药发汗或攻下,所以导致剧烈呕吐、泄泻。即便出现剧烈呕吐、泄泻,但并未出现其他逆症,就好像有神灵作祟一样,身体外观和之前一样,而脉象比之前稍微数一些,所以病情既不会立刻加重,也不会很快痊愈。大致以缓慢痊愈的时间来,严重的不过六十,轻微的不过二十,轻重适中的,不过四十可以痊愈。然而判断痊愈必须依据每次便时头痛与否、是否恶风、便是否畅快来辨别,因为经脉中的邪气,大多是通过太阳经而痊愈。头痛、恶风,是太阳经的证候;便畅快,是太阳腑的征象。百合病的症状,有的在未患伤寒病之前就预先出现,这里的“未病”,指的是未患伤寒病。也就是在未患伤寒之前,就预先出现百合病想吃又不想吃等症状。有的在患病四五日之后才出现,是已经患伤寒病之后,才出现百合病的症状。预先出现症状的,是因为先有情志不畅,偶然受到惊吓而引发疾病。有的在患病二十或一个月后才出现,这是因为伤寒病后才出现的。所以,要根据具体症状进行治疗。
【集注】李彣:《活人书》:伤寒大病之后,气血未能平复,就会转变为百合病。从“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来看,应当是心肺二经的病症。像行卧、饮食、寒热等症状,都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状态,这和《内经》中解?病(指肢体困倦,筋骨懈怠,肌肉无力。多因肝肾亏虚所致)有些相似。从篇中影如有神灵者”来看,难道不是因为心藏神、肺藏魄,人一旦神魄失守,就会有恍惚错妄的表现吗?又:《内经》:凡是被寒邪所伤,就会发热。热气遗留不消散,潜伏在脉中,就会昏昏默默,行卧、饮食、寒热都会有一种虚烦不耐的现象。
沈明宗:如果邪气侵犯胸中并连及上脘,就会想吃东西却又吃不下;邪气侵犯肝肾,就会常常沉默寡言;邪气流入脾胃,就会想睡睡不着,想走又走不了;邪气不在胃中,饮食有时觉得美味,若胃气被壅遏抑制,就会厌恶食物气味;邪气流入胆经就会口苦,流入膀胱就会便色赤。以上这些症状,并非同时一起出现,而是交替变动出现。
百合病,如果病症表现为偏于阴证的,要用温养阳气的方法来救治;如果病症表现为偏于阳证的,要用凉养阴液的方法来救治。见到阳证却用攻阴的方法,又发汗解表,这是错误的治法;见到阴证却用攻阳的方法,又使用攻下之法,这也是错误的治法。
【注释】这是承接上一条,来明确百合病的治疗方法。百合病很难区分阴阳表里,所以用百合等汤来主治。如果病症表现为偏于阴证的,就用温养阳气的方法来救治;表现为偏于阳证的,就用凉养阴液的方法来救治。也就是下文所的见到阳证却攻阴,或者攻阴之后,表证仍不解,又发汗解表,这是错误的;见到阴证却攻阳,或者攻阳之后,里证仍不解,又使用攻下之法,这同样是错误的。
【集注】徐彬:《内经》所的用阴来调和阳,用阳来调和阴,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各种治法,都以百合为主药。当病症表现为阳证时,加一两味药来调和阴气;病症表现为阴证时,加一两味药来调和阳气。
李彣:百合病症状多样,这几条治疗方法,也不能完全涵盖。
沈明宗:这是治疗百合病的重要总则。细微的邪气潜伏在营卫之中,流行引发表里病症,应当分辨阴阳来进行救治。
百合病,没有经过吐法、下法、发汗等治疗,病症形态如同刚开始时一样,用百合地黄汤主治。
【注释】百合病若未经吐、下、发汗等治法,病症仍如初发,这意味着疾病迁延多日,症状既不加重也不减轻,形态证候如同首章所描述的初期状态。使用百合地黄汤,可疏通百脉、清凉百脉。病症缓解后就不要再继续服药,以免过量服用生地黄,导致大便颜色常常如黑漆一般。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掰碎) 生地黄汁(一升)
先用清水洗净百合,浸泡一宿,待出现白沫后,倒掉浸泡的水,再用泉水二升,煎煮至一升,去掉药渣,加入地黄汁,继续煎煮至一升五合,分两次温服。病症缓解后就不要再服,否则大便颜色常如黑漆。
【集解】程林:百合花和叶子都朝向四方,所以能够通达上下及四周,它的根也是由众多瓣合成,因此名为百合。用它来治疗百合病,是有其道理的。
高世栻:百合,色白味甘,是补养手太阴肺经的药物。它的花白开放夜晚闭合,如同人体之气白行于阳分,夜晚行于阴分,能司掌开合,以运行营卫、调和阴阳。
百合病发生变化而出现发热症状的,用百合滑石散主治。
【注释】百合病,似冷非冷,似热非热,原本不发热,如今发生变化出现发热症状,可知其体内有热。所以用百合滑石散主治,使其微微通利,让热邪从便排出。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两,炙) 滑石(三两)
将上述药物研成散剂,每次用开水送服一方寸匕,一日服三次。服药后应当微微通利,此时就停止服药,热邪就会随之消除。
【集注】高世栻:滑石也叫液石,又称为膋石,是石头中的脂膏。主要治疗身体发热、泄泻、便不利等病症。
百合病,历经一个月仍未痊愈,转变为口渴症状的,用百合洗方主治。
【注释】百合病原本不口渴,如今历经一个月还未痊愈,转变为口渴症状,外用百合汤浸泡洗浴身体,以通利肌表、泻除热邪,同时内服煮饼,不要加入盐豉,这样可避免引发口渴,使口渴症状自然停止。
百合洗方:
百合(一升)
用一斗水浸泡百合一宿,然后用浸泡百合的水来洗浴身体。洗浴完毕后,食用煮饼,不要加入盐豉。
百合病,口渴症状经过治疗仍不痊愈的,用以下方剂主治。
【注释】使用百合洗身之法后,口渴症状仍未痊愈,这是因为体内热盛,津液枯竭。栝楼根苦寒,能生津止渴;牡蛎咸寒,可引热下校
栝楼牡蛎散方:
栝楼根 牡蛎(煅,二者用量相等)
将上述药物研成细末,每次用开水送服一方寸匕,一日服三次。
百合病,经过发汗治疗后的,用百合知母汤主治。
【注释】百合病本不应发汗却用了发汗之法,病症未解除,就会导致燥热,用百合知母汤主治,是取其清热润燥之效。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七枚,掰碎) 知母(三两,切碎)
先将百合用清水洗净,浸泡一宿,待出现白沫后,倒掉浸泡的水,再用泉水二升,煎煮至一升,去掉药渣。另外用泉水二升,煎煮知母,煎至一升,去掉药渣,然后将两者药液混合,再煎煮至一升五合,分两次温服。
百合病,经过攻下治疗后的,用滑石代赭汤主治。
【注释】百合病本不应攻下却用了攻下之法,病症未解除,就会使中气怯弱,用滑石代赭汤主治,以清热并重镇降逆。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七枚,掰碎) 滑石(三两,捣碎,用棉包裹) 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捣碎,用棉包裹)
先将百合用清水洗净,浸泡一宿,待出现白沫后,倒掉浸泡的水,再用泉水二升,煎煮至一升,去掉药渣。另外用泉水二升,煎煮滑石、代赭石,煎至一升,去掉药渣,然后将两者药液混合,重新煎煮至一升五合,分两次温服。
百合病,经过催吐治疗后的,用以下方剂主治。
【注释】百合病本不应催吐却用了催吐之法,病症未解除,就会使中气虚弱,用百合鸡子汤主治,以清热并滋补。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七枚,掰碎) 鸡子黄(一枚)
先将百合用清水洗净,浸泡一宿,待出现白沫后,倒掉浸泡的水,再用泉水二升,煎煮至一升,去掉药渣,加入鸡子黄,搅拌均匀,再煎煮五分,温服。
狐惑病,症状类似伤寒,神情默默,想要睡觉,但眼睛闭不上,坐卧不安。病邪侵蚀喉部称为惑,侵蚀前阴称为狐,患者不想吃东西,厌恶闻到食物的气味,其面部颜色时而发红、时而发黑、时而发白。病邪侵蚀上部喉部会声音嘶哑,用甘草泻心汤主治。侵蚀下部前阴会咽干,用苦参汤外洗。侵蚀肛门的,用雄黄熏治。
【注释】狐惑,是牙疳、下疳等疮的古称,现在只以疳来称呼。下疳就是狐,会蚀烂肛门、前阴;牙疳就是惑,会侵蚀咽喉、腐蚀牙龈,导致牙齿脱落、腮部穿孔、嘴唇破损。这种病常常在伤寒病之后,由余毒与湿邪相互作用而致病,或者在出斑疹之后,又或者在患有癖疾、出现下利之后,致病原因也相同。症状类似伤寒,是有发热、怕冷的表现。神情默默,想要睡觉,但眼睛闭不上,是病邪有时在阴分,有时在阳分,所以坐卧都不安稳。这种病体内有虫,虫闻到食物气味就会活动,活动就会使人心中烦闷,所以不想吃东西,厌恶闻到食物气味。面部颜色时而发红、时而发黑、时而发白,也是因为虫在胃中活动,扰乱胃气,而胃主面部,所以面色变化不定。惑侵蚀上部的喉部,所以首先出现声音嘶哑,这是毒在喉部。狐侵蚀下部的前阴,所以首先出现咽干,这是毒在前阴。外治的方法,苦参汤、雄黄散,具有解毒杀虫的作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内用甘草泻心汤,必定是传抄有误,暂且保留。
【集注】程林:《灵枢经》:虫动就会使人心中烦闷,所以会出现坐卧不安等症状。
李彣:喉部、肛门与前阴,都是关窍相通、津液滋润的地方,所以虫常常侵蚀这些部位。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m.xsp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闲时书屋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