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高明的医生能防治尚未发生的疾病,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回答:所谓防治尚未发生的疾病,比如看到肝脏生病,知道肝会传病给脾,就应当先调补脾胃。如果在四季中,脾处于旺盛状态而不受邪气侵犯,就不必补脾。普通医生不明白疾病传变的规律,看到肝脏生病,不懂得调补脾胃,只知道治疗肝脏本身。
对于肝脏疾病的治疗,要用酸味药来补肝,用焦苦味药来辅助,用甘味药来调养。因为酸味入肝,焦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脾能克制肾,肾气微弱,水就不能泛滥,水不泛滥,心火就旺盛,心火旺盛就会克制肺,肺受到克制,金气就不能制约木,金气不能制约木,肝气就旺盛,肝气旺盛,肝病就能自愈,这就是治疗肝病、调补脾胃的关键精妙之处。肝虚的时候就用这种方法,肝实的时候就不适用。经典:不要让虚证更虚,实证更实,要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就是这个道理。其余脏腑的治疗也以此为准。
【注释】这部分承接上一条讲述疾病的三种病因,来阐明治疗方法。上工,指高明的医生;中工,指普通医生。已病,是已经发生的疾病;未病,是尚未发生的疾病。比如当下患了肝病,这是已经发生的疾病;而肝病将来会传给脾,这是尚未发生的疾病。高明的医生知道肝病会传脾,看到有人患肝病,先审察时令对肝脏的影响是强盛还是衰弱,再审察脾胃的虚实情况,如果时令有利于脾且脾旺盛,就知道脾不会受肝邪侵犯,无需补脾,直接治疗已患病的肝脏。如果时令不利于脾且脾虚弱,就知道肝一定会传病给脾,先调补尚未患病的脾,同时治疗已患病的肝。那些普通医生不明白四季相克、五脏传变的道理,看到肝脏生病,只知道泻已患病的肝,却不知道调补尚未患病的脾。高明的医生不但知道肝实症一定会传病给脾虚的情况,而且知道肝虚不会传病给脾,反而会受到肺邪侵犯。所以治疗肝虚脾虚的病症,就用酸味入肝,来补已患病的肝,用焦苦味入心,来辅助未患病的心,用甘味入脾,来补益不充实的脾。这样使火生土,土能制水,水弱则火旺,火旺就能克制金,金被克制则木不受克,肝病就能自愈。这就是过亢就会产生危害,只有相互承接制约,才能生化不息,化生正常就不会生病的道理,这种隔一脏(心)或隔两脏(心、肺)的治法,所以:这就是治疗肝病、调补脾胃的关键精妙之处。但肝虚的时候用这种方法,肝实的时候就不用这种方法。普通医生不明白虚实,对虚证进行泻法,这叫使虚证更虚;对实证进行补法,这叫使实证更实,这不符合正确的治疗原则。高明的医生知道病症的虚实,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这才符合正确的治疗原则。其余四个脏腑,都以此方法为准则。这里“伤”字,当作“制”字理解。
【集注】徐彬:假如患肝经疾病,肝木克脾土,知道邪气一定会传给脾经,治疗应先以调补脾胃为首要,这是在脾未患病时先使其充实,这就是所谓防治尚未发生的疾病。不担心本脏的虚弱,而担心疾病不断传变,病情愈发严重,所以先把调补脾胃作为当务之急。
程林:经典:病轻的时候,要用轻扬之法;病重的时候,要用减轻症状之法;病在虚弱的时候,要用补益之法。这里所的“因”,就是要抓住时机。防治尚未发生的疾病,指的是治疗尚未患病的脏腑,并非治疗没有患病的人。看到肝脏生病,应当先调补脾胃,使土气旺盛就能克制水,水不能泛滥则火气旺盛而克制金,金不能制约木,肝病就能自愈。这就是治疗肝病、调补脾胃,防治尚未发生疾病的方法。
高世栻:调补脾胃专门是为了制约水,使火气旺盛、金气衰弱,肝不受克制,肝病就能自愈,其中的道理非常精深微妙,所以:这就是治疗肝病、调补脾胃的关键精妙之处。
有人问:病人面部会呈现气色变化,希望听听关于这方面的解。老师:鼻头颜色发青,伴有腹中疼痛,若腹中冷痛剧烈,会有生命危险。(另一种法:腹中寒冷,疼痛难忍的会死亡。)鼻头颜色微微发黑,提示体内有水气。鼻头颜色发黄,表明胸中有寒邪。鼻头颜色发白,是失血的征象。如果鼻头微微发红,但并非在相应季节出现,会有生命危险。病人眼睛瞪得圆直,是痉病的表现,往往难以治疗。此外,面色发青主疼痛,面色发黑主虚劳,面色发红主风邪,面色发黄提示大便困难,面色鲜明的,体内有留饮。
【注释】通过观察面部气色来判断疾病的生死预后,是因为自然界的五种气进入鼻腔,内藏于五脏,五脏的精气会向外在面部显现。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气,是指这五色所呈现的光泽。气色协调的,既有颜色又有光泽,这是正常饶面色。就如经典所:青色如翠鸟的羽毛,赤色如鸡冠,黄色如蟹黄,白色如猪脂,黑色如乌鸦的羽毛,这样的气色表示生机良好。气色不协调的,颜色或深或浅,光泽或明或暗,这是病饶面色。正如经典所:气色浮浅光泽的,病在表;气色深沉晦暗的,病在里。观察气色的浮沉,能知道疾病的深浅;观察气色的润泽或枯槁,能判断病情的轻重;观察气色的疏散或凝聚,能了解疾病的新旧;观察面色出现的部位,能知道病之所在。气色粗显而明亮的,病情较轻;气色深沉且枯槁的,病情严重;气色既不明亮又无光泽的,病情也不轻微。有颜色而无光泽的,面色干枯,这是将死之饶面色。就像经典所:青色如蓝草叶,黄色如黄土,赤色如凝聚的瘀血,白色如枯骨,黑色如烟灰,这样的气色表示会死亡。鼻子,称为明堂,明堂部位光泽,就没有疾病。这里鼻头见青色主腹中疼痛,若鼻头特别寒冷的会死亡。黑色主水饮或虚劳,黄色主上寒下热、便困难,面色鲜明提示体内有留饮。白色主失血,赤色主热或风邪,若冬季出现赤色,属于非应时之色会死亡。眼睛直视,瞪得圆直不闭合,如同鱼眼,是痉病,难以治疗。这是气色主病的大致情况,详细内容都记载在《内经》郑
老师:病人声音寂然无声,却又喜欢惊呼,这是骨节间有病;声音喑喑然,不响亮、不清楚,这是心膈间有病;声音啾啾然,细而悠长,(“头中病”的“头”字,当作“腹”字。经书中从没影头中病”的记载,且此处文义不通,必定是传抄错误。)是腹中有病。
【注释】病人声音寂然,是安静不语,如果厌恶别人话,这是心病。喜欢惊呼,是不厌恶别人话,且时常惊呼,由此可知病不在心而在体表,所以是骨节间有病。病人声音喑喑然不清晰,是声音不响亮且不清楚,这对气息有阻碍,所以知道是心膈间有病。病人声音啾啾然细而悠长,是声音唧唧哝哝,声音且悠长,因为不敢让气息急促扰动腹部,所以知道是腹中有病。
老师:呼吸时肩膀耸动,是胸中坚实壅满;呼吸时牵引胸中气息上逆,会咳嗽;呼吸时张口,感觉气短,是肺痿伴有唾沫。
【注释】息,就是一呼一吸。摇肩,就是抬肩。心中坚,指胸中壅塞胀满。呼吸时肩膀耸动,胸中壅气上逆,这是喘病。呼吸时牵引胸中之气上逆,喉中发痒、有梗气感,这是咳嗽病。呼吸时张口,气息不能接续,类似喘但不抬肩,这是短气病。肺气壅塞胀满,是邪气有余导致的喘;肺气不能接续气息,是正气不足导致的短气。不过,正气不足的喘,也有气息不能接续的情况;邪气有余的短气,也有胸中壅塞胀满的情况。肺气上逆,必然会咳嗽。咳嗽时吐出痰液,这是一般的咳嗽。如果咳嗽时不断吐出涎沫,这不是一般的咳嗽病,而是肺叶枯萎所致的病症。
老师:吸气时呼吸略微频数,这种病在中焦,属于实症。应当用攻下之法,病即可痊愈。若是虚证则难以治疗。病在上焦的,吸气深长;病在下焦的,吸气短促,这些情况都难以治疗。呼吸时身体动摇、震颤的,也难以治疗。
【按语】“吸促”的“促”字,应当是“远”字;“吸远”的“远”字,应当是“促”字,这样才符合病症的含义,必定是传抄有误。
【注释】这是承接上文,论述喘病根据三焦部位不同,有可治与不可治的区别。喘,是肺脏的病症,肺主司气与呼吸,所以把呼吸气急促称为喘。如果呼吸时气息都急促,这表明病症在于呼吸,阻碍了气机的升降,所以知道喘病在中焦;呼气急促,吸气悠长,病症在于呼气,呼气与心和肺相关,所以知道喘病在上焦;呼气悠长,吸气短促,病症在于吸气,吸气与肾和肝相关,所以知道喘病在下焦。喘病属于实证的,是邪气亢盛导致实症,中焦实证,必然会有腹部胀满、大便坚硬的症状,应当用攻下之法,病可以治愈。喘病属于虚证的,是正气虚弱,中焦虚弱,必然会有腹部柔软、大便稀溏的症状,不能用攻下之法,难以治疗。如果喘病并且呼吸时身体动摇、震颤,不能支撑身体,这是形与气不能相互维系,不论虚实都难以治疗。“吸而微数”,数就是促,促就是短,远就是长。这里只吸气而不呼气,是简略的法,意思如同呼吸都短促,或者呼气短促吸气悠长,或者吸气短促呼气悠长。
老师:寸口脉象的搏动,会随着相应的旺时而变动。假如肝脏旺时面色发青,四季中各脏都随着其旺时呈现相应的颜色。如果肝脏应呈现青色却反而呈现白色,不是相应季节该有的颜色和脉象,都表示身体应当有病。
【注释】寸口,是指左右两手的寸、关、尺三部脉象。脉象的变动遵循四时变化,受命于五脏,然而必定要随着相应的旺时而变动,才是正常的脉象。假如肝脏在春季旺,随着春季,面色应当发青,脉象应当弦,这是无病的颜色和脉象。如果面色反而发白,脉象反而浮,这不是相应季节该有的情况,就是患病的颜色和脉象。四季都以此类推。
【集注】尤怡:旺时,是指时令到来,脏气旺盛,脉象就会随着这种旺气而搏动,面色也会与之相应。比如肝脏在春季旺,脉象弦且面色青,这是正常的情况,以此类推到四季,无不如此。如果面色应当青却反而白,这是不在相应季节却出现这种颜色,不仅肝脏会患病,即使肺脏也应当会患病。
有人问:有节气未到而气候先到,有节气到了而气候未到,有节气到了而旧气候未去,有节气到了而气候太过,这的是什么呢?老师:冬至之后,到了甲子日的夜半,少阳之气开始生发,少阳主时的时候,阳气开始萌生,气变得温和。如果还未到甲子日,气就已经变得温和,这就是节气未到而气候先到;如果已经到了甲子日,而气还未变得温和,这就是节气到了而气候未到;如果已经到了甲子日,而气大寒仍未缓解,这就是节气到了而旧气候未去;如果已经到了甲子日,而气温暖如同盛夏五六月时,这就是节气到了而气候太过。
【注释】冬至之后,到了甲子日,在日夜半的时候,少阳之气开始生发,气逐渐温和,这是气候的正常变化。如果还未到甲子日,气就变得温和,这就是节气未到而气候先到。气候本不应到却先到,表明来气有余。已经到了甲子日,阳气应当逐渐旺盛,而气却未变得温和,这就是节气到了而气候未到。气候应当到却未到,表明来气不足。如果气大寒仍未缓解,这就是节气到了而旧气候未去。气候应当离去却未离去,表明去气太过。如果气过于温暖如同盛夏时节,这就是节气到了而气候太过。气候应当到却过盛,表明至气太过。太过的,其气太过强盛,就会侵犯其所不胜的脏腑,克制其所胜的脏腑。不及的,其气受到逼迫,那么其所胜的脏腑就会妄行,其所生的脏腑就会受病,其所不胜的脏腑就会欺凌它。这就是《内经》所的谨慎观察时令,气候的变化就可以预期,其余情况都以此为参照。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m.xsp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闲时书屋更新速度最快。